遵义会议上,他接替博古成总指挥,主席称其是明君,晚年却被撤职

娱乐 05-06 阅读:5 评论:0

聊到红军走的那两万五千里路,大家都知道,这事儿得从博古当上我们党领导那会儿说起。他在指挥打仗上犯了错,没办法,咱们红军只能开始长征了。

因为博古指挥不当,我军吃了大亏。就在这时,他站了出来,接手了博古的位置,成了总头儿。他使出浑身解数,给战士们打气,让大家的心又聚到了一起。接着,他还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情况的新策略。

新中国一建立,他立马就挑起了大梁,在我国的建设道路上出了不少大力,贡献特别大。

可没想到的是,他晚年时因为搞出了个大乌龙,被摘掉了官职,这事儿成了他一辈子都过不去的坎儿。那么他到底捅了什么娄子呢?

【一、立志救国救民】

1900年,张闻天在江苏南汇县张家寨的一个农民家里呱呱坠地。那一年,世道可不太平,到处乱糟糟的,战乱不断,老百姓过得那叫一个苦,日子简直没法过。就是在这种乱世里头,张闻天来到了这个世界。

张闻天这小子,从小就聪明,读书特别厉害,6岁那年,四书五经这些老书他都已经啃得很熟了。

在学校那会儿,张闻天特别爱看书,还会自己动脑子想问题。下课以后,他读了不少有深度的书报杂志。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张闻天加入了李大钊先生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

他拼命读书,最后成功考进了河海工程学校。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许多新潮的想法,这让他心里种下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建设一个充满光明的中国。

1919年,他加入了五四运动的大潮,受到《新青年》杂志新思想的启发,他热心参与学生活动,同时,他也动手搞起了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活儿。

1921年那会儿,张闻天给茅盾负责的《小说月刊》写起了稿子,而且还接手了“新文化丛书”的编辑工作。

1922年那会儿,张闻天踏上了去美国深造的路。

1924年,张闻天打定主意要回到祖国,同时还做了个至关重要的抉择,那就是不再搞文学了,而是要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建设的大潮中去。

1925年6月,我在上海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后来没过多久,领导就安排我去了莫斯科的大学深造。在莫斯科那段时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进行了深入的钻研。

毕业后,我因为学习成绩挺好,就被学校留下来当了老师。

1931年那会儿,张闻天回到了上海,上面安排他去组织里的宣传部干活,还让他当上了《红旗周报》的主编。因为他学问好,又在国外留过学,所以没过多久,上面的领导就开始器重他了。

说说张闻天这些年的经历吧,他在美国干过编辑的活儿,之后又去苏联当过老师,还跑到日本去留过学。

说起来,张闻天这人真是博学多才,思想也前卫。他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我们党内可是有着重要的地位,担当着不小的职责。

回国后工作逐渐上手,张闻天切实感受到咱们国家的国情挺特别。老百姓的思想好像还陷在封建那一套里,没咋树立起现代人该有的人人平等观念。

革命这事儿,关键得转变老百姓的想法,这点特别重要。特别是在博古领导的时候,张闻天觉得那种太冒进的做法,根本不适合咱们国家。

【二、成为总负责人】

1933年那会儿,党中央跑到江西瑞金去了。那时候,博古和李德挑了大梁,成了领导。博古一指挥,咱们的队伍就老打败仗,士兵们的心都散了。到了第五次跟敌人周旋的时候,红军吃了大败仗,没办法,只能开始长征了。

遇到挫折和艰难的环境,全军都憋着一股子怨气和不爽,这种情况让张闻天开始琢磨起来,心里对博古的指挥也开始犯嘀咕。就在我军快要撑不住的关键时刻,张闻天果断地站到了追求真相的一边。

1934年那会儿,敌人猛攻我军,瑞金遭了大殃。张闻天不得不从观音山挪到沙洲坝。他只要有空,就会去找教员聊聊天,说说自己的想法。长征一开始,他俩就形影不离,吃饭睡觉都一块儿,慢慢地建立了很深的交情。

湘江战役过后,我军伤亡很大,好几万战士没了。这事儿让底下不少士兵心里头直嘀咕,有怨气。那时候,张闻天身体弱,只能躺在担架上,靠士兵抬着行军。王稼祥呢,也受了伤,同样也是坐着担架走。

王稼祥问张闻天:“你觉得咱们红军最后到底要走到哪里,才是头儿啊?”

张闻天想了好大一会儿,然后叹了口气说:“这事儿啊,我还在琢磨呢。我觉得,毛主席肯定有招儿,咱还是得找他想办法。”

王稼祥一听这话,赶紧给彭德怀打了电话,两人一合计,都觉得应该先开个会,商量清楚之后,再来确定红军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1935年,遵义会议大幕拉开,大家全力挺教员提出的路子。张闻天一路跟着教员的步调,一块儿定了好多大事。咱们党里的人,没有一个不支持的。所以说,这次会议开得特别顺当,还给我军以后怎么走指了条明路。这次会议,算是把红军从危难中拉了出来,让红军在没路的地方看到了希望。

会议一完事儿,上头领导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拍板让张闻天接博古的班,当咱们党的总头头,带着大家伙儿往后干。

在长征路上,他扛起了自己的担子,一直守着对的方向,带着我们党的队伍,闯过了好多难关,最后赢得了革命的成功。

1936年12月12号,是个让中国历史大变样的日子,从那天起,中国就踏上了新旅程。

之后,张闻天也加入了处理西安事变关键协商的环节里。

【三、安心在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

西安事变和平搞定后,张闻天又回到了延安,接着忙起了宣传的事儿。

遵义会议结束后,张闻天接过了总负责人的担子,管起了日常的大小事务。不过说实话,真正拿主意、挑大梁的还是毛泽东同志他们。张闻天呢,他更拿手的是钻研理论方面的东西。

张闻天这人特别有原则,工作上一丝不苟,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奉献,为咱们国家的教育和外交事业不停贡献力量。

1960年的时候,张闻天被安排去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上班。在那阵子,他自个儿跑遍了国内好多大城市,给出了一些关于怎么发展经济的点子。

1976年的时候,张闻天再次碰到了个大麻烦,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1972年,张闻天的工资和福利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新发放。不过呢,虽然钱和待遇都回来了,但他却没选择再出去工作。从那以后,张闻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无锡居住。

1976年7月份,张闻天因为心脏病突然走了,在江苏无锡离世,那时候他七十六岁。但因为有些事儿,那时候连他的名字都不能明说,他夫人只能在花圈上简单写了句“给老张同志”。就连那时候报道他去世的新闻,也都写得非常简单。

1979年,中央政府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庄重的纪念大会,这让他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从那以后,关于他的事迹开始在一些报道中出现,这也算是对他一辈子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努力的认可。

张闻天这辈子都在追求真理,他从不去抢权夺利,对个人得失也从不放心上,满心满眼都是国家和人民。他对权力没啥念头,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大气的胸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