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揭秘婚姻真相:成年人最该补的必修课
近几年一到盛夏,上海民政局门口总会排起两条长龙——一条是高考结束带着孩子查分的家长,另一条竟是预约离婚的夫妻。据官方数据,六月离婚申请预约会排到八月,年年都有递增的趋势。这场景让人想起《围城》里那句经典:“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当“离婚冷静期”实施五年后,为何年轻人结婚更谨慎,中年人分手却更果决?《人民日报》一针见血道破天机:“好婚姻只需两样:不带敌意的坚定,不带诱惑的深情。”可现实中,多少夫妻把日子过成了“敌意与诱惑”的拉锯战?
黄浦江边的咖啡店里,38岁的李姐边搅动拿铁边吐槽:“当年婚礼上他说‘我养你’时多感人,现在倒成了‘我养的你’。”这对夫妻的离婚理由很“典型”——丈夫创业成功后嫌妻子“跟不上节奏”,妻子则控诉对方“应酬比回家次数多”。隔壁桌的90后小情侣听得直缩脖子,男孩偷偷删掉了手机里刚收藏的求婚攻略。
民政局工作人员老张见惯了世间百态:“高考后是离婚高峰期,孩子一上大学,很多夫妻就像完成KPI似的来办手续。”他翻着登记表摇头:“上周有对教授夫妻,离婚理由是‘学术观点不合’,可结婚证上还贴着俩人在实验室穿白大褂的合影呢。”更戏剧化的是00后小夫妻,结婚三个月因“游戏段位差距”闹离婚,调解员憋笑憋出内伤。
《人民日报》的评论像面照妖镜,照出了婚姻里的魑魅魍魉。32岁的销售员王哥深有体会:“媳妇总查手机说是没安全感,可她自己购物车永远比我工资涨得快。”心理学教授在访谈中举了个妙例:“现在人把婚姻当手机——信号满格时甜言蜜语,掉一格电就急着换新款,却不肯花心思充电。”大数据显示,2025年离婚诉讼中,“情绪价值不足”首超经济问题成主因,有人甚至在法庭上甩出聊天记录:“他每天发的‘早安’都是复制粘贴!”
不过也有清流。弄堂里的修车铺夫妻,结婚三十年没说过“我爱你”,但丈夫会在雨天提前给妻子的电动车座套塑料袋;妻子总留半块崇明糕放他工具箱。他们的秘诀朴实得让人泪目:“把对方当队友,别当对手。”正如某婚姻调解员总结:“会过日子的夫妻都懂‘补台’,不会过的光知道‘拆台’。”
婚姻这场“无限游戏”,有人当成消消乐拼命找相同,有人玩成俄罗斯方块只顾自己垒高分。当民政局打印机吐出一张张离婚证时,我们该反思的不是“还要不要结婚”,而是“该怎样经营亲密关系”。
老一辈总说“东西坏了要修”,现在人却习惯“坏了就换”。可婚姻不是快消品,是需要盘出包浆的老物件。那些熬过中年危机的夫妻,往往把“责任心”当粘合剂,用“共情力”做润滑剂。就像黄浦江两岸的霓虹,既要各自闪耀,也要交相辉映。
下次经过外滩情侣墙,别光拍照打卡。看看那些锈迹斑斑的同心锁,有的锁扣经年累月愈发牢固,有的早已断裂沉入江底——婚姻从来不是锁住对方的道具,而是两颗心自愿靠近的温度。或许《人民日报》没说透的真相是:好婚姻就像黄梅天的伞,平时嫌累赘,暴雨倾盆时,才懂有人愿为你撑伞的珍贵。
#婚姻#幸福婚姻#夫妻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