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啥偏爱回老家?从京城权贵到田园隐士,背后藏着这些门道

历史 05-06 阅读:3 评论:0

咱今儿个聊聊古代官员退休那些事儿!现在退休是上班族的“终极梦想”,可在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那讲究可不少。比如70岁才算“法定退休年龄”,而且退休后是留在繁华京城当“京漂老人”,还是回农村老家当“田园隐士”?不少人偏选后者,这背后藏着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古代官员退休那些事儿:70岁退休是标配?

在古代,当官可不是能干到“干不动为止”,一般70岁就得“致仕”,把位子还给皇帝。就像现在的“法定退休年龄”,这规矩从汉朝就开始了,到了唐朝还写进了法律。比如韩愈在《复志赋序》里提到的“退休于居”,就是最早的“退休”说法,没想到吧,这词儿还是唐代大文豪发明的!   退休后干啥呢?理想状态是在京城享清福,毕竟当了一辈子官,攒下的人脉和财富够舒服过日子。但历史上偏有不少官员反其道而行之,放着京城的大房子、热闹市集不要,非要回穷乡僻壤,这就让人纳闷了:难道老家的空气更甜?

为啥放着京城舒服日子不过,非要回老家?

您可能要问了,为啥这些当官的放着京城的好日子不过,非要往老家跑呢?首先,有些朝代直接“一刀切”:退休必须回籍贯!比如明朝规定,官员退休不还乡?得打报告申请,不然就是抗旨。这就跟现在“落叶归根”的情结一样,古代人更讲究“根”在哪儿,老家有祖坟、有亲戚,心里踏实。   但更关键的是——保命!权力越大,皇帝越猜忌。西汉的韩信,帮刘邦打下江山,结果退休后被软禁京城,最后以“谋反”罪名被杀;明朝李善长70岁了,还被卷入胡惟庸案,全家跟着倒霉。皇帝心里想的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你在京城多待一天,他就多一天睡不着觉。与其当“眼中钉”,不如主动走人,图个清静。

功成身退or被迫逃离?看古人如何玩转“退休政治学”

当然,也有聪明人看透了官场套路。张良帮刘邦打完天下,立刻申请去湖北黄袍山隐居,盖道观、办书院,远离权力中心,最后安享晚年。这叫“功成身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急流勇退”,智商情商双在线。   但更多人是被逼无奈。明朝内阁首辅刘健,想扳倒大太监刘瑾没成功,只好辞官回乡;嘉靖年间的谏官们,不是被杀就是被贬,能活着退休就不错了,谁还敢留在京城?就像王夫之说的,古代士大夫在官场受够了气,退休后只想“离是非远点”,哪怕老家条件差,也比天天提心吊胆强。

落叶归根VS学术执念:退休后的生活还能这么过?

除了保命,还有俩重要原因:一是想家,二是追梦。中国人骨子里有“落叶归根”的情结,唐代郗纯退休后回洛阳当“伊川田父”,天天种地养花;辽朝马直温退休后和老婆一起收拾荒废的菜园,过起“采菊东篱下”的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归园田居”啊!   还有一批人退休后搞起了“副业”。宋代书院文化兴盛,好多官员退休后开书院、收学生,比如朱熹就曾在书院讲学。清代王鸣盛、钱大昕退休后回苏州,一心写书,分别完成《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退休后反而成了学术大咖,这才叫“活到老,学到老”!

古代退休生活,藏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从京城权贵到田园隐士,古代官员的退休选择,其实藏着老祖宗的生存智慧:太显眼容易招祸,回老家既能避风头,又能圆了“思乡梦”;有文化的就搞搞学术,没文化的种种地,反正“日子怎么舒服怎么过”。   说白了,古人早就明白:权力再大,不如安心重要;京城再繁华,不如老家亲切。这种对生活的通透,对乡土的眷恋,直到今天还影响着咱们——你看现在好多老人退休后,不也喜欢回农村盖房养老吗?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古人的选择,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情感与智慧。   您觉得古代官员退休回老家是“明智之举”还是“无奈选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网友评论

小狐狸念经

或许我该追随黄昏而去,而不是期待明日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