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语出惊人!他说:“美国暂时不会与中国开战,一切等研制出无人武器和AI再说!”对于此,金一南将军早已发出警告:“美军早将AI视作“颠覆战局”的核心技术,无人机悄无声息从空中袭来,你甚至不知道谁发动了攻击,更无从报复,这才是真正的恐怖!“振聋发聩!(海峡新干线) 2025年美国防部发布的《国防人工智能战略》明确,未来三年将投入890亿美元用于无人作战系统与AI指挥体系研发,占年度国防预算的12%。 同期兰德公司评估报告显示,中美在传统军事装备上差距已缩小至1.2:1,而在AI军事应用领域,美军仅保持1.5:1的微弱优势,这让习惯“代差压制”的美军面临战略压力。 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前,美军秉持“技术制胜”理念,秘密研发精确制导武器十年。1991年作战中,美军以仅占弹药总量8%的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了伊拉克60%的核心目标,展现了“零接触战争”的作战效能。 美军的AI军事布局,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2024年10月,美国海军在波斯湾进行“蜂群作战”演练,12架AI操控的“忠诚僚机”在F-35引导下,自主完成侦察、电子干扰和模拟打击,整个过程未动用一名飞行员。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能在0.3秒内分析300个战场目标并排序打击优先级,远超人类反应速度。 金一南将军提及的“匿名攻击”风险,已在实战中显现。2023年也门胡塞武装袭击沙特油田时,使用了经AI改造的无人机——移除传统通讯模块,采用预设航线+实时环境匹配算法,美军卫星监测到信号时,攻击已完成。 事后调查显示,无人机核心芯片来自美国硅谷企业,虽无直接证据证明美军参与,但其技术源头的关联性值得关注。 当前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面临盟友配合度不足的问题。去年澳大利亚取消价值900亿澳元的法国潜艇订单,转购美国无人潜航器,核心原因是美军承诺共享AI反潜算法。 通过输出AI军事技术绑定盟友,较传统军事同盟更具黏性,这是马克·米利“等技术”表述的深层战略逻辑。 不少人误判美军“回避冲突”,实质是对现代战争逻辑变化的认知不足,19世纪拿破仑以炮兵集群战术确立优势,20世纪美军靠航母编队掌控海洋霸权,21世纪战争主动权正转向“算法优势”。 美军2025年新增的6个“多域特遣部队”,每支部队配备500架以上无人机和20套AI指挥终端,完全突破了传统作战编制。 历史上因技术代差导致战局逆转的案例并不鲜见。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舰船吨位不逊色于日本海军,但日本已普及速射炮和炮弹装填自动化技术,清军仍依赖人力装填,最终战败。 当前AI带来的“认知代差”,较当年的技术差距更具颠覆性——在传统作战方分析战场态势的过程中,具备AI优势的一方可完成打击行动。 美军的具体动作体现其战略意图。2025年8月,美国空军宣布“天空博格人”项目量产,该AI系统可同时操控4架无人机,在模拟对抗中曾击败美军王牌飞行员。 陆军“下一代战车”项目直接取消驾驶员座位,实现AI自主行驶和作战。这些并非科幻场景,而是五角大楼公开的采购计划内容。 面对美军布局,我国并非缺乏应对能力,2025年中国国防部发布的《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白皮书》显示,我国在无人机集群协同、AI战场态势感知等领域已实现突破。 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翼龙-4”无人机,可携带8枚巡航导弹执行跨洲际打击任务,AI导航精度达米级。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优势,可有效破解美军AI指挥系统的加密传输。 美军研发的“联合全域指挥系统”,可整合卫星、无人机、潜艇等所有作战单元数据,AI在0.5秒内生成最优作战方案。 这种全域感知与快速决策的指挥能力,对传统作战模式构成显著挑战——传统作战依赖将领经验,未来作战则依赖算法算力。 国际社会对AI军事应用趋势高度关注,2025年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上,中俄联合提出“AI武器使用伦理准则”,遭到美国反对。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限制AI军事研发将损害美国国家安全”,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是其谋求垄断新一代战争规则制定权的意图。 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技术竞赛消耗对手;当前AI军事竞赛,本质是这一战略逻辑的升级。 对公众而言,无需恐慌但需保持清醒。金一南将军的警示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明确了一个事实:未来战争的对抗维度已超越军队层面,延伸至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较量。从芯片研发到算法创新,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布局,各环节的突破均构成国家安全的支撑。 历史规律显示,试图通过技术垄断维持霸权的国家,最终会被技术迭代超越。当年英国凭借蒸汽机技术确立全球优势,最终被美国电力技术超越;当前美国若试图以AI军事技术维持霸权,同样难以摆脱这一规律。 真正的安全保障,并非依赖“技术威慑”,而是源于持续创新能力与和平发展理念,这一认知始终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