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亮出绝招,宣布301调查最终措施

财经 04-30 阅读:230 评论:0

据报道,美国政坛围绕中美经贸关系可谓动作频频,特朗普政府一系列相关表态与举措,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前不久,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特朗普对外释放出“降温”信号。当被问及在关税谈判期间是否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时,特朗普予以否认,称“不,我不会说‘我要对中方强硬’。我们会以非常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友好相待,然后我们拭目以待会发生什么”。同时,他还“乐观”认为能够“相当迅速地”与中国达成一项协议,“大幅下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145%巨额关税。不仅如此,特朗普在后续提问中重申了不想继续提高对华关税的态度,明确表示145%的税率不会一直维持,会大幅下降,但也不会降至零。

特朗普(资料图)

而在特朗普表态前不久,4月22日当天早些时候,被视为关税谈判主导者的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一次闭门讲话中也向投资者坦言,当前中美关税对峙僵局“难以为继”,并预计在“极短时间内”,特朗普发起的对华贸易战将会缓和。尽管他承认目前与中国的谈判尚未开启,且会是一场“持久战”,但这番言论仍引发不小震动,美国股市主要股指在当天下午的交易中涨幅超过了2%。

不过,特朗普政府的这些“软化”表态,似乎与此前一系列强硬举措形成鲜明反差,背后意图令人玩味。此前,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进行301调查的最终措施,决定对中国建造和运营的船只征收港口费,该政策将于10月中旬生效。这一举动被视作特朗普手中的“狠招”,其试图通过增加中国海外贸易运营成本,打压中国出口贸易。

特朗普(资料图)

事实上,“301调查”对中国而言并不陌生,多年来美国频繁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发起无端调查与制裁,将其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此次针对中国船只的港口费征收,本质上也是美国为迫使中国在经贸问题上让步的手段之一。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如今态度有所转变,与当下美国国内面临的重重压力密不可分。一方面,美国民众正承受着关税带来的高昂代价。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90%以上的关税成本转嫁至美国进口商、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对等关税”实施后,美国低、中、高收入家庭平均将损失1300美元、2100美元、5400美元。就连美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也于当地时间4月16日宣布起诉特朗普政府,称特朗普的“非法关税”给加州经济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推高物价、威胁就业、扰乱供应链。

另一方面,美国企业界也怨声载道。高关税使得企业进口成本飙升,供应链受阻,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与运营。众多企业面临利润下滑、订单减少等困境,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极为不满。在此情形下,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考虑缓和与中国的关税对峙局面,以免国内经济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但对于特朗普宣称一个月内与中国达成协议的说法,从现实来看,可行性存疑。中国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坚定且明确,中方一直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主张通过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对话与协商解决分歧。但谈判的前提是美国必须展现出足够诚意,摒弃极限施压与威胁讹诈手段。然而,美国政府在释放“求和”信号的同时,并未停止一些小动作,其真实谈判意愿与诚意仍有待观察。

特朗普(资料图)

此外,中美经贸关系错综复杂,涉及贸易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诸多棘手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在过去的经贸谈判中,双方虽有过沟通与交流,但因美国的不合理诉求与强硬态度,谈判进程屡屡受阻。如今,美国若想在短时间内达成协议,必须在关键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与调整,否则,一个月内达成协议只能是特朗普的一厢情愿。

从国际层面看,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共同施压中国的策略也遭遇挫折。英国财政大臣里斯夫明确拒绝美国要求停止与中国接触的提议,直言这是愚蠢行为;日本也表示鉴于与中国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不会轻易加入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联盟;欧盟同样表态不会与美国联手“孤立中国”,其对华政策保持不变。这些都表明,美国在国际上试图孤立中国的做法不得人心,难以形成合力。

特朗普政府虽释放出与中国缓和关税关系的信号,但其实际行动与诚意才是决定双方能否达成协议的关键。在一个月内达成协议,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阻碍,美国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真诚态度,与中国进行平等、建设性的对话,才有可能推动中美经贸关系重回正轨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