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疗过一个抑郁症患者,我以为他是缺爱,后来发现缺爱的人是我

01
我以为他在求救,其实是我在挣扎
三年前,我接手了一位抑郁症患者,小林。他总说自己活得像个影子,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整夜失眠,甚至多次提到活着没意思。初次见面时,他蜷缩在沙发角落,眼神躲闪,像一只被吓到的小猫。我按常规流程询问他的童年经历,他沉默很久后说:“爸妈从没打过我,但我总觉得他们看我的眼神像在看一个错误。”
我笃定他是缺爱,幼年未被充分接纳,导致成年后自我攻击。于是,我开启“补偿模式”:每次咨询都刻意夸赞他的进步,主动延长咨询时间,甚至在他崩溃时破例接听深夜电话。我以为,只要给他足够的关注和认可,就能填补他内心的空洞。
然而三个月后,小林的情况反而恶化。他不再谈论自己,却开始频繁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那一刻,我愣住了。

02
谁在照见谁
一天夜里,我翻到一则禅宗故事:
弟子问禅师:“为何我总放不下对别人的期待?”
禅师指向池塘:“你看那水面倒影,是月在照水,还是水在捞月?”
这个故事像一盆冷水顿时浇醒了我。原来我对小林的“拯救”,不过是把内心渴望被爱的影子投射到了他身上。我拼命想成为他生命里的“完美母亲”,不过是想弥补自己童年时那个躲在门后、听着父母争吵的小女孩,那个从未被温柔拥抱过的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我们眼中的世界,从来都是自我诠释的镜子。”当我执着于修补他人的伤口时,其实是在逃避照见自己的裂痕。

03
缺爱的循环:当拯救者成为索取者
我向督导坦白了自己的困惑。她反问:“你给他的是爱,还是焦虑?”这句话让我想起一行禅师的教诲:“若你不能与自己和解,给予他人的每一分善意,都藏着未愈合的伤。”
回顾与小林的对话记录,我惊觉那些“鼓励”背后满是控制欲。
我说“你做得很好”,其实是希望他依赖我;
我延长咨询时间,实则是恐惧自己被否定;
甚至他病情反复时,我的愤怒里掺杂着“付出未被认可”的委屈。
原来,我从未真正看见小林。我只是借着他的脆弱,上演一场自我救赎的独角戏。

04
三个建议,走出迷雾
那次顿悟后,我调整了咨询方式,也开始了自我疗愈。如果你也曾陷入“拯救他人”的执念,也许这些建议能带来启发:
1、每天问自己“这是谁的需求”
在帮助他人前,先区分冲动来自“我想给”还是“我需要”。比如,当你想安慰朋友时,停下来感受:此刻的焦虑是因为心疼对方,还是怕被对方讨厌?

2、练习“粗糙的善意”
不必追求完美的共情。一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会陪着你”,比绞尽脑汁的教导更真实。正如一行禅师所说:“真正的慈悲,是允许自己笨拙地存在。”
3、给攻击性一个出口
抑郁的人自我攻击像闷烧的火,需要安全释放。建议写一封“不寄出的信”,把对父母、命运甚至自己的愤怒全部倒出来,然后撕碎它。这不是原谅,而是把压抑的箭转向虚空。
4、推荐两本书
《情绪自救》,教你用简单日记梳理内心暗涌,像整理衣柜一样整理情绪。
《抑郁症打卡自救》,每天一个小行动,从洗一双袜子开始重建生活秩序。

05
爱的尽头是归真
半年后,小林终于说出:“我以前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但现在我想试试。”而我,也学会了在咨询中沉默,不再用话语填满空隙,而是让真实的联结自然生长。
这场治疗像一次双人舞,我们在踉跄中踩到彼此的脚,却也终于看清:缺爱不是原罪,执着于填补缺失才是牢笼。当我们停止扮演“完美的拯救者”,才能遇见完整而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