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场进入残酷的拉锯阶段,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山地、丛林与雪地之间来回较量,战斗强度之大,远超以往任何一场局部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心理博弈和血肉之躯的对抗中,武器装备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就在这年冬天,前线传来一则极具戏剧性的故事,一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挺美式M2重机枪,本以为这是扭转局势的利器,却没想到,枪械到手,子弹打出去,却一发都打不中敌人。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最后竟靠一个看似荒唐的动作,扭转了战局,这件事在部队内部广为流传,至今仍被老兵们津津乐道。 1951年1月一支志愿军小队在清晨的寒风中悄然接近一处美军前哨阵地,敌人显然没料到会有人在零下三十度的清晨发动袭击,哨所很快被攻破,这场突袭让志愿军收获颇丰,缴获了数箱物资,其中就包括一挺崭新的美式M2重机枪。 这挺重机枪是典型的美式风格,黑漆发亮,做工精密,重量也不轻,它的威力让人不敢小觑:射程远,火力猛,一旦架起来,几乎可以在一百米内横扫一切目标。 志愿军战士们围着它兴奋地议论纷纷,其中一个叫余新发的战士自告奋勇,要在下一次战斗中用它试一试,毕竟他的机枪射击成绩在连队数一数二。 三天后敌人发动反扑,志愿军小队被迫退守到山坡上的一处简易阵地,余新发把缴获的M2机枪架了起来,满脸信心地准备给敌人来一场“开门红”,子弹上膛,他屏住呼吸,锁定目标,扣动扳机。 “哒哒哒——”枪声在山谷间回荡,火舌喷涌而出,弹壳如雨般洒落,然而敌军却毫发无损地继续推进。 余新发皱起眉头,又调整了瞄准角度,再次开火,同样的结果:敌人仿佛根本没有被击中。几轮射击下来,他的信心开始动摇,额头冒出了冷汗。 “我这是……打偏了?”他喃喃自语。 旁边的战友也看出了异常:“你是不是没校准瞄准镜?这枪咱们也不熟。” 更糟的是敌人的火力开始集中压制过来,子弹打得他们抬不起头,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余新发忽然做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动作,他放下瞄准镜,直接用肉眼来观察敌人,然后将整个机枪架子稍微向右偏了十几公分,再次开火。 这一轮效果立竿见影,前方的敌军瞬间中弹倒地,敌方阵型为之一乱。 “中了!中了!”旁边的战士惊呼。 余新发自己也愣住了,他不是靠瞄准镜打中敌人,而是靠“感觉”。 原来这挺机枪虽然外观看着完好,但在之前的战斗中可能被撞击过,导致瞄准镜出现了偏差,志愿军战士不熟悉这种美械,也没人想到要重新校准。 一开始余新发完全信赖瞄准镜,结果屡屡落空,而当他放弃瞄准镜,用肉眼和经验判断弹道时,反而精准命中。 战斗结束后,余新发的机枪表现被上级点名表扬,但他自己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战后特地请来修械员检查这挺M2重机枪。 结果一查才发现,瞄准镜的支架轻微变形,比标准位置偏了约3度,而且镜面也被震松,根本无法准确反映目标位置。 “也就是说,我一直在‘瞄空气’。”余新发苦笑。 这件事很快在部队中传开,成为一次典型的“缴获武器使用失败案例”。当时不少连队都在使用缴获的美械,但由于没有专业的培训和校验设备,很多武器其实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余新发的经历也让许多战士警醒:不是好枪就一定好用,不懂它的“脾气”,再先进的武器也可能变成废铁。 值得一提的是,余新发那次的“奇怪动作”其实并非完全偶然,他曾在国内接受过苏式机枪训练,对弹道和风速的判断有一定经验,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心里也没底,就是觉得这枪不听使唤,索性凭感觉来。” 这种“土办法”在当时的志愿军中并不少见,面对装备简陋、弹药匮乏的现实,他们常常靠经验、靠胆识、靠临场应变来弥补技术上的差距,而余新发的故事,正是这种战场智慧的真实体现。 这件事给余新发带来了不小的转变,原本他只是个普通的机枪手,但自此之后,他开始主动研究各种缴获武器的性能,还自学了简单的维修技术,几年后他被调到军械科,成了一名“土专家”。 在很多人眼里,这不过是一场战斗中的小插曲,但它却折射出志愿军战士在极端条件下的应变能力与战斗智慧。 余新发的“奇怪动作”,不是莽撞,而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的本能反应,也是经验与胆识的体现,而这种精神,正是支撑志愿军在劣势中屡屡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那个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的年代,他们没有条件讲究“标准作战流程”,却在一次次“打不准”的困境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作战方式。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英烈谱丨“一级英雄”余新发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 [引用日期2020-12-06] 从桥头走出的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一场战役歼敌120余人!.澎湃新闻 [引用日期2020-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