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嫂子的嘴,总是口是心非!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7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1-17 13:44:01

贝嫂子的嘴,总是口是心非!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7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美国‘希望’在11月底感恩节前与中国敲定稀土协议。” 翻脸比翻书快。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表态,希望在11月底感恩节前与中国敲定稀土协议,语气中的急切与此前的嚣张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围绕稀土资源的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贸易谈判,而是美国霸权思维与现实困境碰撞的生动写照。谁能忘记,就在10月31日,贝森特还在美国国内信誓旦旦宣称,两年内就能彻底摆脱对华稀土依赖。 他当时言之凿凿,称美国将联合盟友建立替代供应链,即便中方限制出口,也能安然无恙,甚至威胁中方此举会加速自身市场被取代。短短半个多月,昔日的强硬表态便烟消云散,转而急切寻求与中方达成协议,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完美诠释了“说一套做一套”的政客本色。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从电动车到军用雷达,从F-35战机的磁体到导弹传感器,都离不开这种关键资源。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绝对优势,掌控着90%的开采量和70%的加工产能。 这种优势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技术积累与产业布局的结果。美国嘴上喊着“去中国化”,实际行动却很诚实——其国防供应链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80%,每架F-35战机都需要数百公斤稀土,一旦断供,军工生产线将面临停摆危机。 贝森特的急刹车,本质上是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美国本土稀土产量仅占全球5%,加州山口矿虽有开采能力,核心加工技术却仍依赖中国。即便联合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搞合作,也只是解决了原料来源问题。 稀土加工涉及的水资源、电力供应、环保标准等一系列系统工程,绝非短期内能够攻克。有智库分析,即便美国动用政府和军方力量扶持,两年内替代产能也极为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其庞大需求,所谓“摆脱依赖”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话。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方早已掌握博弈主动权。10月,中美曾达成协议,中方暂停部分稀土出口控制新规,给予美方一年宽限期,但这并非无底线妥协。 中方正构建“授权终端用户”系统,民用企业审批简化,军用及关联企业则一律拒绝供应,洛克希德·马丁等纯军企已被挡在门外。这种精准管控既符合WTO规则,又直击美国软肋,让其军工供应链陷入两难——要么接受严格审查,要么承受成本飙升、交付延误的后果。 回顾历史,板门店谈判的“打打谈谈”早已揭示美国的行事逻辑:能施压时绝不手软,被逼到绝境才想起谈判。此次稀土博弈亦是如此。美方此前一边威胁加征关税,一边鼓噪盟友另起炉灶,试图用遏制手段逼迫中方让步。 可当中方亮出管控底牌,美国军工企业生产线告急,相关股票应声下跌5%,贝森特才急匆匆转变态度,想要在感恩节前敲定协议“救火”。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怎么可能换来平等互利的谈判结果? 中国人对美国的习性早已了如指掌。所谓“谈判”,在美方眼中更像是“逼宫”,有利可图时就遵守规则,不合心意就撕毁协议。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不再是任人拿捏的角色,稀土作为战略资源,自然不能成为美方遏制中国的“工具”。 中方多次明确表态,大门始终为真诚谈判敞开,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任何威逼利诱、极限施压的手段都注定失效,美方的矛盾心态在此次博弈中暴露无遗。既想通过谈判缓解供应链危机,保障军工生产和民生需求。 又不愿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总想在谈判中占尽便宜。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让其外交姿态显得格外滑稽。贝森特一边急切寻求协议,一边仍未放弃威胁口吻,这种软硬兼施的套路,早已被中方看穿。 稀土争端的背后,是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国不再满足于“世界工厂”的定位,而是通过技术升级和规则制定,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美方试图用冷战思维重构供应链,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逻辑,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正如俗语所言“打铁还需自身硬”,美国若真想摆脱依赖,与其在谈判桌上耍小聪明,不如脚踏实地完善自身产业体系,而不是寄希望于施压和讹诈。 11月底的期限日益临近,贝森特的急切能否换来想要的结果? 答案取决于美方是否真正放下霸权思维。谈判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合作的前提是互利共赢。如果美方仍抱着“遏制+谈判”的双重标准,即便达成协议,也难以长久。中国早已表明立场:愿意合作,但绝不屈服于胁迫;可以协商,但不能突破底线。 这场稀土博弈给世界带来深刻启发:在全球化时代,没有绝对的“霸权”,只有互利共赢的合作才能走得长远。美方若继续沉迷于零和博弈,只会在战略误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希望贝森特能认清现实,带着诚意而来,否则感恩节前的“期待”,终将沦为一场自导自演的空欢喜。

0 阅读:25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