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新闻联播一开场,很多人沉默了,短短几分钟,没有多余的铺垫,一上来就反复提起我

小茹吖 2025-11-17 12:17:38

昨晚新闻联播一开场,很多人沉默了,短短几分钟,没有多余的铺垫,一上来就反复提起我们的先辈敢于牺牲,勇于挑战,那几句掷地有声的表述,这哪里是在常规的播放,分明是在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堂“形势课”! 马勇研究员有句经典的话:“以史为鉴,固本强基”。这句话放在今天,越品越有味道。可现在不少人对 “先辈精神” 的理解,已经变得有些模糊。 有人觉得那是战争年代的老话题,和当下的柴米油盐、职场打拼没关系;有人提起先辈,只知道 “他们很伟大”,却说不清这份伟大到底藏在哪些具体的故事里,更不懂这份精神能给现在的我们带来什么。 其实先辈的牺牲,从来都不是课本上的抽象文字,而是实打实的血泪数据。 红军长征出发时,队伍约有 30 万人。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缺衣少食,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饿了就吃草根树皮,渴了就啃冰坨子,累了就靠在树干上打个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 3500 万。无数年轻人放下锄头、离开课堂,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 他们中有的才十几岁,连枪都握不稳,却凭着 “宁死不当亡国奴” 的信念,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家庭的别离。他们用最朴素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什么叫 “敢于牺牲”。 战争的硝烟散去,建设的号角随即吹响。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外的封锁和打压从未停止。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连一颗螺丝钉都得靠进口。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先辈们又扛起了 “勇于挑战” 的大旗。 1958 年,邓稼先告别妻儿,隐姓埋名走进戈壁滩。那里荒无人烟,风沙漫天,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土坯房。 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他们就用算盘演算核数据;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他们就靠肉眼观察、手工记录。 1964 年 10 月 16 日,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紧接着,1967 年 6 月 17 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划破天际,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这背后,是邓稼先们放弃国外优渥待遇的坚守,是无数科研工作者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奉献。 他们用短短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 时光流转到今天,我们享受着先辈们用血汗换来的太平盛世,却渐渐淡忘了这份幸福的来之不易。 有人在工作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退缩,觉得 “太难了,实在扛不住”;有人追求安逸享乐,把 “躺平”“摆烂” 挂在嘴边,觉得 “努力没用”。 还有人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觉得 “先辈的精神都是过去式,现在只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新冠疫情来袭时,这份精神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2020 年初,武汉告急。4.2 万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 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脸上勒出深深的印痕,手上泡得发白。 除了医护人员,无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坚守岗位,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保障物资供应、维持社区秩序。 正是这些人的挺身而出,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这和先辈们在战场上 “舍生取义” 的信念,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马勇研究员说的 “以史为鉴,固本强基”,说到底就是让我们记住:今天的岁月静好,从来不是凭空而来。 先辈们用牺牲换来了国家的独立,用奉献奠定了发展的基础,用挑战打破了前进的阻碍。 他们的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不是写在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我们应对一切困难的底气,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0 阅读:54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