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天体物理学史册的日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向世

11月16日,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天体物理学史册的日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向世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国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终于破解了那个困扰了科学界整整70年的宇宙级谜题——宇宙线“膝”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答案石破天惊:黑洞,正是那些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超级加速器”。这项里程碑式的成果,同步发表在了权威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上,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四川的海子山。 “膝”区,这个听起来有些古怪的词,却是宇宙线研究领域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它指的是宇宙线能量谱上的一个拐点。想象一下,宇宙线就像从宇宙深处不断飞来的“子弹”,能量越高,数量就越少。但科学家们发现,当能量达到某个特定值时,这种“子弹”的数量下降得会突然变缓,形成一个像膝盖弯曲一样的“鼓包”结构。这个“膝盖”从何而来?70年来,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主流理论认为,这是超新星爆发造成的加速极限所致。但“拉索”的观测,彻底颠覆了这个看似完美的理论。 “拉索”究竟看到了什么,让它有如此底气挑战权威?答案藏在它捕捉到的宇宙“信使”里。它首次系统性捕捉到了来自五个黑洞双星系统的超高能伽马射线,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SS 433。这些伽马射线的能量,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量级——拍电子伏,也就是PeV。这是什么概念? PeV的能量,大约是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所能加速粒子能量的100倍。这意味着,在宇宙深处,存在着远超人类最顶尖科技的自然加速器。而“拉索”的观测,直接将这加速器的“嫌疑犯”锁定为了黑洞。 这个发现的意义,远不止于找到了一个答案。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物理世界的大门。宇宙线“膝”区那个奇特的“鼓包”结构,在“拉索”的精确测量下,被证实是一种全新的物理成分,是传统超新星起源理论完全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暗示着,我们对银河系内部高能现象的理解,可能需要从头再来。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狂野和奇特。 中国的“拉索”,凭什么能完成这项壮举?它坐落在四川稻城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能够接收到更多未经大气层削弱的高能宇宙线。它由超过一万个探测器组成,覆盖面积达1.36平方公里,像一个巨大的“天眼”,日夜不停地凝视着星空。正是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探测精度和规模,“拉索”才能在茫茫宇宙线中,精准地分辨出那些来自黑洞方向的超高能伽马射线,从而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一突破性的发现,立刻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剧烈震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弗朗西斯·哈尔岑,这位粒子天体物理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毫不吝啬地给出了他的评价:“这是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研究的根本性突破。”这不仅仅是一句赞美,这是对一个困扰领域70年难题被终结的最高肯定。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何塞普·马里亚·帕雷德斯则认为,“拉索”的成果,正式宣告了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新纪元,正在拉开序幕。 从SS 433到宇宙线“膝”区,从海子山到世界科学之巅,“拉索”的故事,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告诉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上,没有永远的旁观者。只要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就能在最前沿的科学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智慧。这项成果的实用价值或许不会立刻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它拓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满足了我们作为智慧生命最根本的好奇心——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由什么构成?那些最狂暴的能量,又藏身何处? “拉索”的发现,就像在黑暗的宇宙森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它照亮了黑洞作为“超级加速器”的真面目,也照亮了人类继续探索未知的前路。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猜想,如今被冰冷而精确的数据所证实。这或许就是科学最迷人的地方:它用最理性的方式,讲述着宇宙最浪漫的故事。而这一次,讲述故事的主角,是中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0 阅读:136
金建论冰川中探险的勇士

金建论冰川中探险的勇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