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对外宣布:中巴经济走廊推进未达预期,核心症结是巴方治理效能不足、内部协调不畅,导致部分工程停滞,既错失发展机遇,也造成资金低效投入——这本质是“硬件可建、软件难补”,跨国合作中制度衔接与治理升级,比单纯建项目更关键。 这话简直像一盆冷水浇在滚烫的发展雄心之上。中巴经济走廊曾被寄予厚望,它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投资规模高达数百亿美元。可如今,部长亲口承认内部治理拖了后腿,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硬件能建起来,软件却总卡壳? 看看现实吧。巴基斯坦国内部门林立,审批流程像缠在一起的线团。一个项目要经过联邦、省份、地方多层盖章,有时甚至因党派之争被搁置。比如瓜达尔港部分配套工程,因土地征用和能源分配争议,进度一拖再拖。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机制在“内耗”。 数据不会说谎。世界银行2022年报告指出,巴基斯坦在“政府效能”指标排名中位列全球后50%。跨国项目光有资金和技术不够,若本地制度跟不上,再好的蓝图也会沦为纸上谈兵。中巴经济走廊的教训,其实给所有发展中国家敲了警钟。 我们总说“要致富先修路”,但没人提醒:路修好了,还得有人维护、有规则通行。中国援建的电站能发电,可若当地电网管理混乱,电力照样送不出去。这种“硬件”与“软件”的脱节,本质是发展模式的深层矛盾——重建设轻治理,终会付出代价。 巴基斯坦的困境并非特例。东南亚、非洲多地也有类似故事:外来资本涌入,本地系统却消化不了。这就像给一辆老牛车装上火箭引擎,跑不起来反而会散架。跨国合作必须直面制度磨合的阵痛,否则投再多钱,也只是在沙地上盖楼。 有人可能反驳:发展总得一步步来。但时代不等人!全球竞争激烈,机遇窗口转瞬即逝。巴基斯坦若不能快速改革官僚体系、强化部门协同,失去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动能。 说到底,国家治理就像人的免疫系统。外部援助再强,若自身机能脆弱,终究难抗风险。中巴经济走廊的停滞,是一次痛苦的觉醒——它告诉世界:发展没有捷径,制度升级才是真正的硬骨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