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在张学良8000银元的资助下,刘长春一个人单刀赴会,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这让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刘长春站在洛杉矶奥运会赛场边,看着跑道,被工作人员示意准备进入检录。他知道,几分钟后他要站在世界最快的人身旁,而他一个人从中国横跨太平洋而来,经历的旅程比任何选手都更艰难。 观众席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也没人能想象他抵达美国时,行李里只有几套换洗衣物和最基础的训练用品。 倒回到三周前的海上航程,他每天清晨在甲板上跑步。船体摇晃,他只能凭栏杆固定身体做摆臂练习。海风猛烈,他依旧按着原有训练计划坚持加速跑,训练结束后瘫坐在甲板旁,仅靠穿越大洋的决心支撑。 他是中国唯一的参赛者,没有队友,没有队医,也没有陪练。船上乘客围观他的训练,有人递给他水果,有人问他为何独自一人来参赛。他只回答一句:“我必须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方面借助报纸散布消息,声称他将以伪满身份参加奥运。国内体育界和民众愤怒地指责他,有人骂他卖国,还出现要求取消他资格的声音。他只得亲自澄清,表明只为中国参赛。 随后,中国奥委会紧急向国际奥委会发送电报,并开始筹钱。就在这时,张学良在东北大学典礼上宣布捐出八千银元,解决了旅费问题。刘长春收到款项后,立刻赶往上海办理出发手续。 他登船那天,伪满方面依旧派人劝说,希望他更改立场。甚至有人找上他父亲,通过家书软硬兼施。刘长春简单回信,表示不会改变,用最直接的方式表明态度。他收拾好行李,从大连一路辗转到上海吴淞码头,站在船舷边时只带着一个信念:中国必须有人站在奥运赛道上。 抵达洛杉矶后,旅途疲惫很快显现。开赛当天,他穿着普通布鞋站上起跑器。枪声一响,他起步稍慢,途中虽努力加速,却在八十米后体力下降,未能晋级。 现场记者采访他时问是否失望,他摇头说:“我来,是为了让世界看到中国。”这句话在当地报纸上被刊出,引起许多华侨感动。两百米项目他依旧全力以赴,但长途旅途造成的体力损耗无法恢复,比赛成绩远低于他的巅峰表现。 这次旅行结束后,他身上钱已所剩无几,洛杉矶的华侨合力凑了回国的路费。他带着空空的行李箱上船。 回国后,他没有停下训练。1933年,他在南京全运会上跑出10秒7的百米成绩,刷新全国纪录,并保持了二十五年之久。随后他进入东北大学任教,系统化训练方法,培养大批田径人才。抗战时期,他随校辗转内地,坚持将田径课程维持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体育教育,参与田径教材编写,推动运动科学化训练。 刘长春出身渔村,少年时期靠在泥地上奔跑练出速度。后来被教练发掘,进入东北大学接受系统训练。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却依靠毅力与天赋成为全国短跑冠军。面对国家危难,他拒绝利用体育成名,也拒绝借身份获益,坚持以中国选手的名义站上世界舞台。 他身后的时代风雨动荡,而他奔跑的轨迹让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那一年,他没有赢得奖牌,却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人愿为体育而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