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发现! 11月14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一项改写中国资源版图的重磅成果。辽宁地矿集团在辽东地区挖出了一个大宝藏,不是普通的矿,是国内首个千吨级别的低品位超大型金矿床,名字叫大东沟金矿。探明的金金属量达到1444.49吨,矿石总量25.86亿吨,平均品位0.56克/吨。透过现象看本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没在一个地方发现过这么大规模的金矿。按照自然资源部的说法,这个矿从勘探到探明,只用了15个月,近千名工作人员协同作业,开创了国内“短周期、高质量”金矿勘查的先河。15个月挖出1400多吨黄金的家底,这速度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这个矿的理论价值,按照当前国内金价算,大约是6.5万亿元人民币。6.5万亿是什么水平?超过了贵州省2024年全年的GDP总量,相当于全国整整4年的黄金总产量。这还不是全部,今年1月份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甘肃安坝里北、内蒙古哈达门沟和黑龙江塔河宝兴沟三个矿区也取得了突破,累计新增金资源量168吨。10月份甘肃玉门前红泉—黑山北滩地区又发现了大型金矿,新增金资源量超过40吨。山东胶东金矿的新增储量同样可观。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金矿查明资源量已经达到1.2万吨。如果把这一系列发现连起来看,就不是简单的运气好了,而是中国深部找矿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过去我们觉得国内黄金资源潜力可能也就那样,该挖的都挖得差不多了,现在这个观念被彻底颠覆。这些金矿的发现,特别是大东沟这种世界级规模的金矿,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国的黄金家底远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厚实得多。而且,今年以来国际金价一路飙涨,伦敦黄金现货在11月14日上午冲到4179.69美元/盎司,纽约黄金期货COMEX价格达到4191美元/盎司,连续创下历史新高。中国黄金协会1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更有意思,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黄金消费量682.73吨,同比下降7.95%,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黄金首饰消费量暴跌32.5%,只有270.036吨,而金条金币这类保值投资产品销量却大幅增长24.55%,达到352.116吨。这说明老百姓对黄金的看法从戴在身上炫耀,变成了压箱底的硬通货。与此同时,央行10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黄金储备报7409万盎司,环比增加3万盎司,连续第12个月增持黄金。国际金价暴涨,央行连续增持,民间投资需求旺盛,国内又接连发现超大型金矿。这不是巧合,这是中国在下一盘大棋,一盘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棋。中国央行连续12个月增持黄金,储备量达到7409万盎司,这个动作本身就向全世界传递一个信号:人民币的长期价值有硬通货背书。大东沟金矿的发现,给了央行更大的底气,也让我们在国际上有更多筹码去谈人民币的信用问题。你想让别国放心持有人民币,你得让人家相信人民币值钱、稳定。黄金储备,就是这种信心的物质基础。当然,也得清醒认识到,大东沟金矿的发现,短期内对国际金价影响有限。金矿从勘探到大规模生产,需要5到10年时间,首批黄金进入市场最早也要2030年以后。而且,国际黄金市场年交易量以万吨计,我们这点新增产量,短期内掀不起大浪。但这恰恰是好事。我们不需要通过冲击市场来证明自己,而是需要持续、稳定、可控的黄金供给,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战略。这就像下围棋,不去争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布一个宏大的势,让对手不知不觉陷入我们的节奏。人民币国际化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我们需要贸易结算的推广,需要金融市场的开放,需要资本账户的渐进改革。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压舱石,一个让全世界都信服的“定心丸”。黄金,特别是自家地下挖出来的黄金,就是这个定心丸的最佳原材料。未来5到10年,随着大东沟金矿逐步投产,随着山东胶东、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的金矿陆续开发,中国的黄金自给率将显著提升,央行储备将持续增长,人民币背后的黄金影子会越来越清晰。我们不会走回金本位的老路,但我们可以创造一种“黄金增强型”的人民币国际化新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黄金不直接兑换,但始终在场;人民币不完全自由兑换,但始终稳健。国际投资者会慢慢发现,持有人民币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市场大、贸易多,更是因为人民币背后有实实在在的黄金储备支撑,有持续稳定的国内产量保障。当这种预期形成并强化时,人民币的国际化就会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大东沟金矿的故事,最终讲的是一个道理:在全球金融博弈中,真正的底气,永远来自于你自己脚下的土地,来自于你真正能掌控的资源。当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当美元信用不断透支,当新兴市场国家苦美元霸权久矣,中国拿出了一张沉甸甸的黄金牌。这张牌,今天只是刚刚翻开,它的威力,将在未来10年、20年里,慢慢释放出来。
中国手握6.5万亿黄金大棋局,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最强“压舱石”!
庚黑星君
2025-11-16 06:57:16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