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丹麦宣布了 2025年11月15日,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刚官宣:8.3亿欧元的武器装备,已经全送到乌克兰手里了。这操作看着是援乌,实则把“冻结资产收益”的用途玩出了新边界,争议性拉满,我真觉得有点突破常规了。 这笔钱的来头说出来让人咋舌,压根不是丹麦自己掏腰包,而是来自被欧盟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产生的“意外收益”。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欧盟第一次这么操作了,相当于把原本就充满争议的资金使用方式,又往前推了一大步。表面上是支援乌克兰的军事需求,实际上是在国际法和国际金融规则的灰色地带反复试探,这种“借鸡下蛋”的援乌模式,正在撕开一道难以弥合的裂缝。 欧盟内部早就为此吵翻了天。冯德莱恩一直力推这套“赔偿贷款”机制,觉得用俄罗斯的冻结资产做抵押给乌克兰融资最有效,但比利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要知道,欧洲清算银行就在布鲁塞尔,俄罗斯大部分冻结资产都在那托管,真要是俄罗斯发起索赔,比利时得扛下最大的金融风险。匈牙利的欧尔班也明确表态不赞同,担心这会引发俄方强烈反制,危及外汇储备安全。明明内部分歧重重,丹麦却还是高调完成了武器交付,这份“果断”背后,藏着多少成员国的妥协与博弈,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最关键的是,这种操作彻底颠覆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西方国家当初冻结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时,还打着合规的旗号,现在直接把资产收益拿去买武器,难怪俄罗斯怒斥这是“偷盗行为”。更危险的是,俄罗斯早就放话会以同样方式还击,欧洲一些国家在俄的资产也面临被冻结的风险,双方你来我往的资产反制,只会让局势越来越紧张。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崔洪建教授看得很透彻,欧盟为了维持对乌援助的姿态,已经走上了不惜破坏自身金融信用的道路。国际金融秩序讲究一个“信用为本”,现在欧盟开了这个头,以后各国的海外资产安全还能有保障吗?今天能以“援乌”为名动用俄罗斯的冻结资产,明天会不会有其他国家效仿,用别的理由动用他国资产?这种危险的示范效应,远比8.3亿欧元的武器更让人担忧。 欧盟或许觉得这是笔“天降横财”,既能支援乌克兰又不用自己出血,但实际上手里攥着的是个“烫手山芋”。地缘政治的博弈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今天的草率决定,很可能会在未来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国际社会的规则一旦被打破,想要再重建信任可就难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