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报报道了!”11月13日,北京,一男子因母亲去世,着急回家奔丧,情急之

小史善始善终 2025-11-15 16:46:02

“被人民日报报道了!”11月13日,北京,一男子因母亲去世,着急回家奔丧,情急之下骑摩托车上了环路,交警看到后掏出警棍拦截,了解完事情连忙将警棍收起来,然后向上级报备,用时不到半分钟,就让男子离开了,临走时还给男子道歉“耽误您时间了”。网友:这才叫有温度的执法![得意] 一位市民因母亲突然去世,情急骑摩托车驶入四环路,被交警拦下说明情况后,不仅没被处罚,还得到安慰与放行,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许多网友留言称赞:“执法有温度,让人心暖。” 城市高架、快速路常禁止摩托车通行,主要出于安全考虑,这类道路车速快、车流大,摩托车防护弱,一旦发生事故,伤亡风险远高于汽车,北京等多地道交法实施办法中,都明确授权交警可根据实际交通状况设置禁行路段。 这次事件中,交警没有机械开罚单,而是先听原因,再迅速请示上级,获准后立即放行,临走时还诚恳致歉:“耽误您时间了”,整个过程既维护了规则,也关照了人情。 类似这样在情与法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案例,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去年在杭州,一名外卖员为救突发疾病的孩子闯红灯,交警核实后撤销了罚单;在西安,一名车主因送孕妇就医违停,交警了解情况后留下字条:“情况特殊,本次不处罚”。 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和安全,而非束缚手脚,在紧急情况下,执法者如何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不失人性温度,考验的是专业素养与为民初心。 从管理角度看,这类事件也提示我们,城市治理需要刚性的制度,也需要灵活的应变机制,例如,面对送医、奔丧等真实紧急状况,能否通过快速报备、临时通行许可等方式,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这既是对规则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近年来,“柔性执法”正在各地落地生根,不论是交警对送急诊的车辆网开一面,还是城管帮老年摊主找合法经营点,都显示出执法方式从“管”到“服”的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化,也增强了民众对法治的认同。 这件事被报道后,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共鸣,很多网友在新闻下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看到交警最后那句'耽误您时间了',真的破防了,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这种执法充满了人情味。" "北京环路确实禁摩,但这是特殊情况,为这位交警的灵活处理点赞,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 "我也有过类似经历,家里老人突发疾病,交警了解情况后一路开道护送,一辈子感激。" "法律不外乎人情,在维护规则的同时,能体谅百姓的急难愁盼,这样的执法者有水平。" "建议交警系统能把这种案例作为培训教材,让更多一线同志学会如何平衡情与法。" "作为摩托车主,我坚决支持限行规定,但特别支持这种人性化处理,安全重要,但人命关天的事更要特殊对待。" "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就处理完了,效率真高,既没有死板照搬规定,也履行了报备程序,很规范。" "这种正能量就该多报道!让老百姓看到执法者不只是开罚单的,更是有血有肉会共情的人。" "想起上次送急症孩子去医院,交警问明情况后马上放行还指了最近的路,心里现在都暖。" "执法有温度,百姓才会更愿意配合工作,这种良性互动才是和谐社会该有的样子。" "希望这种处理方式能形成机制,遇到真正紧急的情况都有章可循,既帮助群众也不让基层民警为难。"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讲理的,只要执法者愿意多问一句、多听一句,很多矛盾都能化解。"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类似需要紧急帮助的人,你会怎么做?或者你是否也曾被陌生人的善意温暖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 信源:人民日报

0 阅读:173

评论列表

77

77

2
2025-11-15 18:19

铁骨柔情,认清事理!好执法![赞][赞][赞]

小史善始善终

小史善始善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