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一些媒体突然统一口径: 宣称中国空间站 “ 全中文 ”不利于国际合作! 2011年,这道“隔阂线”就已埋下。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修正案》,直接限制NASA动用联邦资金与中方开展双边航天合作,连正常访问交流都卡得极严,相当于亲手关上了合作的大门。 从那以后,中国只能一心扎进自主研发的道路。 美国媒体这波“中文不友好”的论调,简直是把“倒打一耙”玩到了极致。当年是美国自己立法把中国拒在国际空间站门外,现在中国靠自己造出了空间站,倒嫌人家用中文“不利于合作”,这逻辑就像自己把邻居家的门焊死,还抱怨邻居家的钥匙不是自己熟悉的形状。更可笑的是,中国空间站早就开放了国际合作,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项目都入选了,连美国科研机构提交的申请也在评审范围内,反倒是美国政府还抱着《沃尔夫修正案》不放,不让自家科学家参与,到底谁在阻碍合作,明眼人一看就懂。 再说“全中文”这事儿,哪有半点不合理?每个国家的航天设备,优先用本国语言本就是惯例。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美国的“龙飞船”,操作界面和核心文档都是母语,怎么没见美国媒体说“不利于合作”?中国空间站从设计、研发到建造,全是自主突破,从航天员训练到设备调试,用中文既是技术传承的需要,也是保障操作安全的基础——太空任务容不得半点语言误差,难道要为了迎合别人,让中国航天员在紧急时刻还要先翻译术语?这种要求,根本不是为了合作,是想让中国在自己的空间站里“让渡话语权”。 美国真正介意的,从来不是语言,是中国航天打破了他们的垄断。以前国际空间站由美俄主导,美国说一不二,现在中国空间站成了太空中唯一在轨运行的长期驻留平台,还能支持舱外科学实验、太空育种这些前沿研究,美国媒体急着找“茬”,本质是怕中国在航天领域抢了他们的主导权。之前中国嫦娥探月、祝融探火接连成功,美国就炒作“太空竞赛”,现在又拿语言说事儿,不过是想给中国航天扣上“不开放”的帽子,掩盖自己跟不上节奏的焦虑。 中国航天的自主之路,本就是被美国逼出来的。当年国际空间站项目,中国想参与却被拒之门外,连购买关键零部件都受限制。没办法,只能自己啃硬骨头——从火箭发动机到空间站核心舱,从航天员出舱装备到空间生命保障系统,每一项技术都是从零突破。现在中国空间站能稳稳停在太空,还能接纳多国合作项目,靠的不是别人的施舍,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美国媒体要是真为了国际合作,不如先呼吁美国政府废除《沃尔夫修正案》,别再用政治手段捆着科学家的手脚。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在航天领域的“双重标准”早就藏不住了。一边说中国空间站用中文“不友好”,一边却在月球探测计划里搞“排他性合作”,只拉着盟友参与;一边喊着“太空合作”,一边又在组建“太空军”,把太空搞成军备竞赛的新战场。这种只许自己主导、不许别人发展的心态,才是阻碍太空探索的最大障碍。中国空间站用中文,不仅是对自身技术的自信,也是在告诉世界:航天合作可以有多种模式,不是只有美国主导的一条路。 现在中国空间站还在持续升级,未来还要建设扩展舱段,合作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美国媒体与其纠结语言问题,不如劝自家政府放下偏见——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真要想合作,先把焊死的门打开,而不是对着邻居家的钥匙挑三拣四。毕竟,在探索宇宙的路上,需要的是技术交流,不是语言霸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国际空间站 空间站构型 中美航天新动态 国际空间站裂痕 国际空间站解说 美国太空空间站 俄罗斯建空间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