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之子谭晓光:说起淮海战役,父亲非常佩服毛主席。说当时我们把敌人围起来,中央

扬扬妈妈 2025-11-15 14:53:23

谭震林之子谭晓光:说起淮海战役,父亲非常佩服毛主席。说当时我们把敌人围起来,中央就是不让打,要考虑其它战场的情况。 你可不知道,我父亲谭震林这辈子硬仗打了无数,能让他打心底里佩服的人没几个,毛主席的淮海决策绝对算头一个!那可不是简单的“围而不打”,是把全国战场当成一盘大棋下,每一步都算到了骨头里,换别人真未必有这魄力和远见! 父亲常跟我们念叨,1948年11月,华野把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死死围在碾庄圩,十几万敌人插翅难飞!前线将士眼睛都红了,步枪上了刺刀,火炮校准了目标,就等一声令下冲上去,父亲作为华野代政委,心里也急得冒火——这可是送上门的歼灭战啊!可中央军委的电报一封接一封,核心就俩字:“缓攻”。你能想象前线将士的心情吗?枪口对着敌人却不能扣扳机,换谁都得憋得慌!父亲后来才明白,毛主席盯着的不只是碾庄的十几万敌人,还有华北平原上傅作义的五十五万大军,这才是真正的全局观! 毛主席的算盘精得很,当时辽沈战役刚结束,平津战役马上要开打,傅作义集团正犹豫着要不要南逃。要是淮海这边打得太急,把杜聿明集团一口气全歼,傅作义肯定吓得魂飞魄散,转头就会带着部队往江南跑,到时候长江防线更难突破,解放战争起码得多打两年!所以中央才下令,对碾庄的黄百韬兵团围而不紧打,对后来包围的杜聿明集团更是明确“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就是要给傅作义演一出“淮海打得正酣,暂无余力北顾”的戏,把他的五十五万大军死死钉在华北!父亲总说,这哪是打仗,这是用谋略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比望远镜看得远一万倍! 前线将士哪知道这些深层考量,不少干部跑到父亲跟前请战,有的甚至拍了桌子:“再不打,敌人就加固工事了!”父亲只能硬着头皮压下情绪,一边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一边严格执行中央命令——每天只派小股部队试探性攻击,消耗敌人弹药和士气,却不发起总攻。你知道这有多难吗?战士们白天看着敌人在圩子里做饭冒烟,晚上听着他们的哀嚎,却不能全力出击,全靠对中央的信任撑着!直到后来平津战场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中央才下令淮海前线发起总攻,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毛主席早就把两步棋捏在了一起! 这里藏着三个关键知识点,很多人不知道:第一,淮海战役一开始只是华野提议的“歼敌十几个旅”的局部战役,是毛主席果断扩大规模,让中野、华野六十万大军联手,对抗国民党八十万精锐,这才打成了战略决战;第二,总前委五人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有“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但在“围而不打”这件事上,始终坚决服从中央统一指挥,这就是集中统一领导的威力;第三,“围而不打”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以拖待变”的战术,既消耗了敌人有生力量,又为其他战场创造了战机,这在世界战史上都堪称经典。 你觉得毛主席的决策最牛的地方在哪?是算准了敌人的心理,还是看透了战场的联动关系?父亲说,淮海战役打了六十六天,歼敌五十五点五万人,光俘虏就有三十多万人,其中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里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要是没有一开始的“围而不打”,没有三大战役的战略协同,根本不可能以少胜多,打出这么一场震撼世界的大决战! 父亲到了晚年,还会翻出淮海战役的电报手稿,指着毛主席的批示给我们看:“你看这字里行间的气魄,每一条指示都踩在战场的关键点上。” 真正的军事家,从来不是只盯着眼前的敌人,而是能看透战争的全局,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毛主席的“围而不打”,看似是“缓”,实则是“快”,用局部的“慢”换来了全国解放的“快”,这才是最顶级的战略智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8
扬扬妈妈

扬扬妈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