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排名第一的网球选手被东大拒签了! 苏米特·纳加尔,印度排名第一,2024年澳网首轮爆冷击败25号种子布勃利克。 常看男子网球的球迷该有印象,2024年澳网首轮,苏米特·纳加尔演过一场漂亮的以弱胜强。当时他世界排名还在160名开外,面对的是赛会25号种子、哈萨克斯坦名将布勃利克。赛前没几个人看好他能赢,都觉得这就是场实力差距悬殊的“走过场”比赛。 苏米特·纳加尔偏不信邪,靠着精准的落点控制和死扛到底的底线防守,一点点磨掉对手的优势,最后直落两盘赢下比赛,硬生生在澳网赛场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这场胜利不光是他职业生涯最硬的大满贯战绩,也让“印度网球一哥”这个头衔彻底坐实。 没过多久,这位印度选手又在蒙特卡洛大师赛上刷新了历史。他成了印度男网第一个在红土场上赢下ATP1000大师赛胜利的人,上升势头谁都看得出来。不少媒体已经开始把他和印度网球名宿马赫什·布帕蒂放在一起比。 赛场春风得意的时候,苏米特·纳加尔开始琢磨未来的路,东京大学的校门,就是他为自己选的另一条出路。 苏米特·纳加尔选这条路,不是一时脑热,是职业运动员摸爬滚打出来的清醒。职业体育这行从来不好混,伤个腰、状态差一点,运动生涯可能就到头了。尤其在印度,体育保障体系本就不健全,运动员更得提前为自己打算。 苏米特·纳加尔的成长经历,让他比别人更懂这份规划的重要。他家里条件不算好,能走上网球路全靠一次“死缠烂打”的争取——小时候在网球训练营,几千个孩子里他并不起眼,却敢直接拉住印度网球名宿布帕蒂的手,软磨硬泡让对方看看自己打球。就这一次豁出去的争取,把他的人生拐上了专业训练的轨道。 2018年,为了练出更好的水平,苏米特·纳加尔搬到了德国,但钱的问题一直像块石头压着他。2023年杭州亚运会时,他跟媒体掏了心窝子,说自己银行账户里就剩900欧元,连请教练的钱都凑不出来,只能先停了专业训练。 当时他站在杭州奥体中心“小莲花”网球馆外,盯着里面的好场地,羡慕地说起中国选手张之臻能得到的国家支持,话里全是没法藏的无奈。 他是印度唯一拿到大满贯资格的选手,也是唯一在东京奥运会上赢过球的印度网球运动员,可连基本的训练都快维持不住,只能靠印度燃料公司给的一点生活费和比赛奖金过活。 日子过得这么紧,苏米特·纳加尔才特别看重读书能带来的安稳。东京大学在亚洲是顶尖的,学校的学术名气和教育资源,都是他特别想要的。他盼着能在这儿学些真东西,等以后退役了,人生能有个扎实的依靠。 为了申请这所学校,他特意调整了好几场比赛的计划,专门抽时间准备材料,可最后等来的,却是签证被拒的消息,连个官方解释都没有。 有意思的是,这不是苏米特·纳加尔第一次跟签证较劲。之前为了去成都打澳网亚太区外卡赛,他的签证就没通过,也没说为啥,直接打乱了他的大满贯备战计划。 那次他没辙,只能在社交平台上给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消息求助,不少网友跟着讨论起运动员参赛该有的便利。现在上学的签证又卡住了,有人猜是他材料没准备好,也有人觉得背后还有别的原因。 在国际体坛,顶尖运动员申请名校不算新鲜事,很多大学都会给有成绩的体育人才开绿灯。美国小将贝丽斯为了进斯坦福读书,干脆放弃了美网14万美元奖金——NCAA有规定,职业运动员不能拿大学奖学金,她只能二选一。 “泳坛学霸”凯蒂·莱德基更绝,为了上同一所学校,每年至少500万美元的赞助说放就放。香港大学更贴心,专门搞了“顶尖运动员入学计划”,考上的运动员能拿四十万港币奖学金,学校还会灵活安排上课时间、单独辅导,让他们既能读书又不耽误训练。 这些例子都说明,顶尖大学和优秀运动员之间,本可以是互相成就的关系。运动员能给学校带来名气和活力,学校能给运动员多一条成长的路。 东京大学拒了苏米特·纳加尔会引起关注,就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所名校该有更大的格局。苏米特·纳加尔可不光是“网球运动员”这一个身份:没钱还能坚持训练,靠自己打破印度网球的纪录,这份能扛和自律,本来就是顶尖大学喜欢的品质;他不像有些运动员那样混一天算一天,主动为将来打算,这点更难得。 苏米特·纳加尔自己没在社交平台上说过拒签的事,他的团队也只含糊地说“正在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