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正式打响!大陆终于对台“下狠手”了!外媒:台积电插翅难逃 台海局势愈发紧张,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台积电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科技博弈,不仅让台积电夹在两国之间进退维谷,还让半导体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那么,台积电如何应对这场全球芯片之争?它的选择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产业发展? 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限制早已开始,早在2018年,美国就针对华为采取了技术封锁,切断了它与美国科技企业的所有合作。 这一举措随后不断升级,2022年美国商务部宣布,14纳米及以下的先进芯片不能出口到中国。 更为严厉的是,连上游设备也成了限制对象,荷兰ASML公司出售光刻机时,必须先经过美国批准。 这一系列制裁措施,使得中国企业在芯片技术上的进步遭遇了巨大瓶颈,尤其是在高端芯片的生产上。 由于台积电的生产线依赖于美国技术与设备,它不得不遵守这些限制,导致台积电从中国大陆客户的收入大幅下降,过去曾占台积电总收入四分之一的大陆市场,急剧缩水至不足十分之一。 但中国也并非坐以待毙,作为回应,中国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关键材料出口管制,镓和锗是半导体生产所必需的关键元素,中国控制着全球85%的镓储量,全球超过一半的锗进口也依赖中国。 今年,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锑、石墨等战略材料的管控,极大影响了美国及其他国家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 同时,中国加大了对半导体行业的投资,尤其是在设备进口上,去年设备进口量增长了17%。中国还提出了半导体自给率50%的目标,并计划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的本土化。 台积电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做出了向美国投资的选择,为了分散因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台积电在2020年决定在美国建设生产厂,首个工厂设立在亚利桑那州,初期投资高达120亿。 美国政府也提供了不小的补贴和贷款,但这些补贴并非全无条件,企业必须分享部分利润才能获得支持。 更为复杂的是,特朗普政府曾威胁,如果台积电不继续在美投资,将面临100%的关税,并要求它大幅增加投资额,最终目标是将美国打造成为全球半导体生产的基地。 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亲自赴美谈判,希望能争取一些缓解措施,但美国工厂的运营状况并不乐观,生产成本比台湾高出约30%,材料库存仅能维持一个月,供应链极为脆弱。 第一座工厂勉强投产,但产能远未达到预期,而第二座工厂的建设进展更是拖延,工会问题和工人短缺也让项目屡次延误,导致台积电的主要客户,苹果和英伟达等企业,对此十分不满。 同时,台积电将部分生产线外迁至美国的举措,也引发了台湾社会的担忧,台积电在台湾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去年其营收占台湾GDP的8%以上。 台积电外迁带来的不仅是税收的流失,还可能导致台湾本地产业的空心化,内部评估认为,台湾即使投入巨额的军购预算,也很难弥补这种经济上的损失。 台积电的股价已经下跌了20%,投资者感到前景不明,局势愈加紧张。 面对这些外部压力,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自给自足战略也加快了步伐,中芯国际等企业加大了投资,成功提高了产能,14纳米工艺的订单量今年预计将翻倍。 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公司也从海外转移订单中受益,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链逐渐壮大。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也越来越集中,设备进口量大幅增长,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突破,甚至成功试产了3纳米样品。 此外,中国在稀土和关键材料的管制方面,也展现出了战略深度,中国控制着全球稀土的主要供应链,而稀土材料是许多高端半导体生产设备的核心部件。 新的管制规定,要求稀土出口必须经过严格审批,这无疑加大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对中国供应的依赖。 如果没有稳定的稀土供应,全球的半导体生产线将面临停摆的风险,这种举措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正逐步提升。 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欧洲、中国等地的产业布局都在不断调整。 台积电的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未来走向,如果它继续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那么它将可能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失去大量市场份额,甚至被市场所抛弃。 而对于中国本土半导体企业来说,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借此填补台积电留下的空缺,加速产业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