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急败坏!近日,据路透社报道:“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在访问中国之前,称中国制造的商品是“垃圾”。欧洲要强化自己“去风险”的政策立场!” 这话刚传开,中德舆论场直接炸了——一边是德国政客放狠话说“要远离中国商品”,一边是克林拜尔下周就要踏上来华的飞机。 2025年11月17日到19日,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要访华。他不只是财长,还是德国社民党联合主席。这次来要干两件事:参加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还有中国共产党同德国社民党第二届战略对话。可访前他突然“开炮”,把中国商品骂成“垃圾”,还说欧洲得“硬起来”搞“去风险”。 其实克林拜尔的话,连德国自己人都不信。有德国民众说,家里的电水壶、孩子的拼图玩具全是中国造,“好用还便宜,没了这些日子没法过”。还有德国超市老板算过账:中国商品占了货架三分之一,要是真“去风险”,同类商品价格得涨三成。更有意思的是,克林拜尔访华时,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要跟着来。纳格尔之前还放话“若中国让贸易恶化,欧洲得报复”,转头又说“是来寻求合作契机”。这种矛盾劲,像极了一边骂外卖难吃一边天天点的人。中方早把话挑明:“去风险”不能变成脱钩断链,搞保护主义最后伤的是自己。 为什么克林拜尔一边骂“垃圾”一边还要访华? ①德国经济离不了中国。中国是德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超2000亿欧元。德国的汽车要卖去中国,德国的消费者要靠中国商品省钱。 ②社民党想平衡政策。德国政坛分两派,一派要紧跟美国“脱钩”,一派想保对华合作。克林拜尔是社民党头头,得给中间派一个交代。 ③解决德国自己的麻烦。德国最近经济衰退,通胀高企,能源价格涨得老百姓叫苦。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工业零件能帮德国补缺口,他不来谈不行。 克林拜尔的矛盾,本质是欧洲政客的“分裂病”——既要讨好美国的“去风险”要求,又要顾着国内的饭碗。中国商品不是“垃圾”,是欧洲普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比如德国年轻人买的中国电动滑板车,比欧洲牌子便宜一半;德国老人用的中国助行器,轻便还耐用。这些不是“垃圾”,是实实在在的便利。政客嘴上骂得凶,可老百姓的日子不是靠嘴过的。要是真把中国商品赶出欧洲,最先闹起来的肯定是德国超市里抢不到便宜货的主妇们。 有网友说“请他来华第一站,垃圾发电厂。德国缺电,政坛盛产发电原料”。这话有点损,但戳中了要害——德国政客一边骂中国商品,一边缺中国商品带来的“低物价福利”。要是真把中国商品当“垃圾”烧了,德国的电费只怕要再涨一轮。 我觉得,政客的嘴有时比商品还“虚”。中国商品好不好,欧洲老百姓用钱包投票。克林拜尔要是真觉得“垃圾”,不如先看看德国超市里的中国商品货架有多满。与其骂“垃圾”,不如坐下来谈谈怎么让中德贸易更顺,毕竟大家的日子都要过。 这事你怎么看?你觉得德国政客的“去风险”能拦住中国商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