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调侃:中国的清华北大每年培养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全都被美国“抢”走了!台积电负

史记越玉门 2025-11-13 12:17:16

美媒调侃:中国的清华北大每年培养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全都被美国“抢”走了!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也跟着叫嚣:大陆有钱也没有用,连一块高端的芯片都造不出来......   这些言论在网上流传时,不少人心里确实犯过嘀咕,难道咱们真的在人才和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   其实把时间线拉长看,这些说法早就跟不上现实变化,更像是对中国发展速度的误判。   早年确实有一批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那会儿海外的科研条件和就业机会看起来更有吸引力,这也让美媒有了“抢人”的调侃资本。   但清华最新公布的2024届毕业生数据显示,出国(境)深造比例只有9.6%,本科生也才18.4%,近十年平均比例也不过10.5%。   更关键的是,校友总会的数据证明,所有填写所在地认证的校友中,91.7%都在中国发展,2002-2011级那些早年出国的毕业生,更是有92.4%已经回到祖国,所谓“全都被抢走”的说法,完全是对数据的片面解读。   张忠谋说大陆有钱也造不出高端芯片,放在几年前或许还有讨论空间,但现在再提这话,就明显忽略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密集突破。   高端芯片制造确实复杂,涉及设计、光刻、封装等上百个环节,西方发达国家早走了几十年,咱们起步晚面临技术封锁很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咱们只能停在原地。   2025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就突破了EUV光刻光源技术,用固体激光器替换传统CO2激光,效率提升30%还能降低25%能耗,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DUV光刻机已经实现量产,7纳米技术也在稳步推进中。   就连“羲之”电子束光刻机的精度都达到了0.6纳米,能适配量子芯片的需求,这些进展都是实打实的突破,阿斯麦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掌握3纳米生产技术。   更重要的是,咱们不是单打独斗,政策层面持续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支持,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整个产业链从材料到设备都在逐步完善,现在的中国芯片产业,正在用自己的节奏打破封锁。   很多人没注意到,中国手里还有一张关键牌,那就是稀土。   稀土是制造高端芯片、AI设备的核心材料,而中国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开采量和90%以上的加工产能,这可不是单纯的资源优势,而是产业链上的绝对话语权。   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扩大了稀土出口管制范围,17种稀土元素全部覆盖,不光是原料,加工技术、设备和磁体产品都要走出口许可,只要产品里中国稀土成分超过0.1%就必须申请审批,尤其是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用的稀土材料,还要逐案严格审查。   这一招直接击中了全球芯片产业的要害,台积电、三星的采购团队得加班盘点库存,荷兰阿斯麦因为EUV光刻机的光学玻璃80%依赖中国稀土,都得准备延迟出货,美欧想转向澳大利亚矿源,成本直接上涨30%,所谓“有钱也没用”的说法,显然没考虑到中国在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力。   美国上半年GDP增长92%都和AI相关,而AI芯片离不开稀土磁体,现在供应链被卡住,道琼斯指数直接跌了2.7%,全球股市蒸发2.5万亿美元,这就是中国稀土牌的实际影响力。   美媒和张忠谋的言论,本质上是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的中国,他们习惯了中国在某些领域的追赶姿态,却没适应中国已经开始在多个领域实现超越的现实。   人才流动的变化,背后是中国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现在国内的科研平台、创业机会、薪酬待遇都不比海外差,甚至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咱们的发展空间更大,这也是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国的核心原因。   而芯片产业的突破,证明了中国只要认准一个目标,就有毅力、有能力啃下硬骨头,西方的技术封锁虽然带来了困难,但也倒逼咱们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这种在压力下成长的韧性,是很多国家不具备的。   稀土管制更不是简单的“卡脖子”,而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的正当手段,毕竟西方在芯片技术上对咱们实施了多年封锁,咱们只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争取平等的发展权利。   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过去的人才流失争议到现在的技术突破,从被质疑“造不出高端芯片”到掌握产业链关键话语权,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每一步都在稳步前进。   所谓的“抢人论”和“造不出论”,最终都会被事实打脸,因为他们低估了中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更低估了中国突破技术封锁的决心和能力。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别人的认可,而是在质疑声中不断成长,在封锁中开辟新路。   大家觉得,中国在芯片领域还需要多久能完全实现自主可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16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