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拒绝谈判 11月13日,乌克兰外交部宣布,因谈判缺乏成果,至少今年年底前不再与俄罗斯进行和平谈判。(央视新闻) 这声“拒谈”,不是一时冲动,更像是无奈的选择。打到现在,不管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的百姓,心里都清楚:战争拖得越久,代价就越大。可偏偏这场仗,谁都不敢先松口。乌克兰怕一旦开口,就被看成“认输”;俄罗斯又想趁胜追击,拿下更多筹码。结果就是,和平成了谁都想要、但谁都不肯先迈出那一步的奢侈品。 泽连斯基政府这次拒谈,看起来强硬,其实背后是被形势逼的。俄军在顿巴斯推进得太快,波克罗夫斯克几乎被拿下,乌军防线告急,弹药补给也捉襟见肘。北约的援助虽然没断,可美国那边因为政府预算僵局,武器交付一拖再拖。援助来得慢、战线顶得难,这种时候去谈判,乌方一点底气都没有。 更棘手的是,美国政坛的变化让乌克兰更没安全感。特朗普上台后,两次和普京通话时间都不短,这种大国之间的“悄悄话”,乌克兰插不上嘴,只能干着急。担心有一天,俄美达成什么“私下协议”,自己就成了被摆上谈判桌的筹码。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先表明立场——拒谈,也是一种防守。 民意的方向也挺微妙。乌克兰民众大多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哪怕是通过妥协。可现实里,哪一方都不敢提“妥协”这个词。对内怕被骂软弱,对外又怕盟友觉得自己撑不住。战场上的子弹飞得快,外交桌上的一句话,却能让整个局势翻篇。可偏偏没人敢去赌。 俄方那边态度依旧强硬。普京反复强调,不会在核心诉求上让步,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更是一寸不退。俄外交部还指责乌方没履行之前的停火承诺,连停电、停水的民生设施都没保住。这种情况下,哪来的信任去谈? 国际社会看着着急,却也无能为力。中方和巴西呼吁对话,联合国也喊了很多次停火,可每一次调停,都像是石子扔进湖里,只泛起一圈圈无力的涟漪。80%的乌克兰人相信外界能帮上忙,但现实却告诉他们——大国博弈的盘太大,小国的命运没法自己说了算。 有人说,乌克兰这次拒谈,其实是在“拖时间”。拖到盟友补给恢复、战线稳住,再重新谋划下一步。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给俄罗斯传递信号:乌克兰不会屈服,但也不是不谈,只是现在不谈。说白了,这是一种“姿态”,不是“终局”。 战争已经让太多人失去了家园,和平不该变成一场政治的拉锯。拒绝谈判并不意味着拒绝和平,只是还没找到一个双方都能下得去台阶的时机。真要等到那一天,可能是战场上没得打、援助发不动、百姓撑不下去的时候。那时的谈判,或许才会真正有意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