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悄悄改了 “中国香港”四个字突然没了 今年的全运会,不少人盯着电视屏幕犯嘀咕,不管是直播字幕还是运动员队服,那个我们叫了几十年的“中国香港队”,悄悄地变成了“香港队”。 起初大家还以为是转播出了什么岔子,可后来发现,这事儿不只篮球,所有项目都一样,统一改了。 这到底是图省事儿,还是另有深意?其实,这并非一次心血来潮的简化,而是一场关于语境、认同和自信的精妙叙事。 这事儿得看在哪儿说,不同的场子,有不同的叫法,这背后是一套挺清晰的规矩。 在奥运会、亚运会那种国际大舞台上,“中国香港”这个称呼是铁打的规矩,得严格遵守《奥林匹克宪章》办事,这是在国际上亮明身份的“大名”,半点马虎不得。 可回了家,关起门来,就不一样了。全运会组委会说得很明白,这么改,就是为了跟“北京队”、“上海队”这些兄弟队伍看齐,显得更平等,管理起来也方便。 香港运动员自己也觉得,叫“香港队”听着更自然、更亲切。有运动员就打了个比方,总不能管深圳队叫“中国深圳队”吧?这话说得实在。 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国际上早有先例。你看英联邦运动会,苏格兰、威尔士上场,谁也没给他们加前缀,这恰恰是内部团结和互信的表现,没人会觉得奇怪。 这么个变化,网上一下子就聊开了。有人觉得,少了“中国”俩字,听着亲切,像一家人聊天,透着一股自己人的热乎劲。 也有人,特别是老一辈,看习惯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生怕这会模糊了大家的认同感,年轻一代和长辈的想法,确实存在着那么一点温差。 但有意思的是,大家虽然有不同看法,但讨论比二十年前理性平和多了。这种心态上的成熟,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这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自信正在生长,就像有留学生说的,香港是中国的这事儿,早就刻在心里了,根本用不着天天挂嘴边上喊。 当一种认同成了理所当然的共识,那些刻意的强调,反而显得有些多余了,这个称呼上的小调整,也不是孤零零发生的。你得把它放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这个大背景里看。 今年这届全运会,就是粤港澳三地头一回联合承办,体育合作早就是大湾区一体化的先锋队,其实从2017年开始,国内赛事里“中国香港”这个前缀就用得越来越少了。 这股“去隔阂”的风,不只吹在体育场,香港本地正在清理法律条文里那些殖民时代的旧词儿;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跑到内地读大学,两地的企业合作更是热火朝天。 大家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越走越近,称呼上的简化,不过是这种深度融合之后,一件水到渠成的小事。 体育这东西就有这种魔力,能把很虚的概念,变成你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当香港选手和内地选手一块训练、同场竞技,分享汗水和喜悦时,一句发自肺腑的“香港队加油”,就是最真挚的情感联结。 这就是分场合说话。对外,我们用“中国香港”这个大名,把身份亮得清清楚楚;对内,就喊一声“香港队”,这是自家人之间的亲近。 这种灵活性和自信心,恰恰是“一国两制”实践越来越成熟的证明,有时候,历史的进步,就藏在这种两个字的取舍里。 它考验的,不再是我们记不记得住规矩,而是我们心里,是不是真的把对方当成了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