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跳脚的样子,原来是被中国代表戳中了肺管子。 就在10月9日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直接戳中了日本的痛处,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停止歧视琉球群岛上的原住民。 2025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现场,气氛不比谈判桌上的微笑外交轻松多少。一场关于原住民权利的辩论中,中国代表的几句话,犹如一根针,直接扎进了日本代表团的神经。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没有绕弯子,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长期回避对琉球群岛历史的正视,批评其至今仍在歧视冲绳原住民。 这一发言,立刻让日本媒体炸了锅,尤其是右翼喉舌《产经新闻》,用“无法接受”四个字表达了东京方面的愤怒。 而让日本如此“跳脚”的背后,其实是一个被掩盖已久的历史旧账,琉球群岛的故事,并非只是旅游宣传册里“阳光沙滩”的美丽画面,而是一个反复被遮掩、被简化、甚至被抹去的身份历史。 琉球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与中国明清两代维持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宗藩关系,从1372年开始,它就与中国保持着频繁的朝贡往来。 一直到19世纪末,它依然保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然而1879年,日本以“废藩置县”为名,将琉球强行纳入版图,改名“冲绳县”。 从制度、语言到姓氏,全面推行同化政策。这场吞并不仅改变了地图,更让琉球人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二战后的战败并未让日本改口,根据《波茨坦公告》日本领土应限于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岛,琉球群岛的地位并未明确。 然而到了1972年美日两国绕过国际社会,直接签署协议将冲绳以“行政权回归”的方式交还日本,这份协议从头到尾没问过冲绳人民的意见,却让他们必须承担全日本70%的美军基地。 今天的冲绳表面上是日本的一部分,实则长期承受着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冲绳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而美军基地带来的污染、噪音、犯罪问题层出不穷。 根据冲绳县政府统计,自1972年以来,与驻日美军相关的刑事案件已超过6000起,却鲜有合理追责。 更令人关注的是日本政府在原住民身份问题上始终态度暧昧,官方只承认北海道的阿伊努人为原住民,却拒绝给予琉球族群同等地位。 这一点,在2019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就已被多国代表提出质疑,而冲绳当地的民调也反映出强烈的不满情绪,有83%的冲绳民众认为美军基地的存在“不公平”,超过一半的人对地方发展状况表示不满。 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日本政府和媒体常常选择回避问题或转移焦点。 2023 年G7广岛峰会期间,中国前海军上将孙建国在国际论坛上反问日本前防相小野寺五典:“如果中方说冲绳本来是属于中华文化圈的琉球国,要让冲绳独立,日方会作何感想?” 此言论被日媒称为 “宣战”。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一边在国际场合高举“人权外交”大旗,一边却在原住民议题上遮遮掩掩。 不仅否认琉球族群的历史地位,对二战期间的“慰安妇”问题也始终不愿承担责任,2016年,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更是公开否认有关战争罪行的历史记录,引发亚洲多国的强烈反弹。 这种选择性的人权立场,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2021年日本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海洋,遭到周边国家和环保组织的强烈批评,联合国相关机构也多次发出警告。 从人权到生态,从历史到现实,日本的双重标准早已不是秘密,中国代表在本次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频频发声,强调原住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并呼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 2022年,中国就曾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点名批评部分国家在原住民问题上的漠视态度。 而在冲绳本地,认同琉球身份的声音也越来越响,无论是传统服饰的复兴,还是“世界家乡人大会”的举办,冲绳社会正在通过文化行动重建族群认同。 冲绳知事玉城丹尼更是明确提出,希望以“21世纪的万国津梁”为理念,将冲绳打造为连接东西方的和平桥梁,而不是军事前哨。 问题的核心,并不复杂,日本一方面拒绝承认琉球原住民身份,另一方面又让冲绳长期背负安全与经济双重负担,这种做法与其在人权外交上的自我标榜形成了明显反差。 如果说我国代表的一句话让日本“跳脚”,那不是因为中方“挑衅”,而是因为戳中了日本不愿面对的历史真相。 要想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日本就必须拿出面对历史的勇气,停止遮掩,放下傲慢,正视冲绳民众的平等诉求。 信息来源: 《专家:日本琉球申遗挑战战后秩序 应将其驱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