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有两个大学男同学已经死了,都是家庭条件很好,但俩人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11 16:02:07

俞敏洪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有两个大学男同学已经死了,都是家庭条件很好,但俩人没有抵抗挫折和不幸的能力,一个抑郁癌症死亡,一个精神失常跳楼。而像我这样的,从黑暗中走出来,看得见星星和月亮,也忍得了在黑暗里。” 这话听着扎心,却戳中了当下很多人的痛点——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有些人的心理韧性却越来越脆弱。俞敏洪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用身边人的悲剧现身说法,那些看似“输不起”的背后,藏着的是挫折教育的缺失,是从未被教会如何与生活的不完美相处。 了解俞敏洪经历的人都知道,他说的“忍得了黑暗”不是空谈。三次高考才考上北大,入学后因基础薄弱被同学轻视,毕业后留校任教却遭遇不公,创业初期新东方差点因政策变动关门,甚至被人威胁勒索……他的人生从来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在一次次跌倒又爬起中,练就了对抗困境的底气。那些打不倒他的挫折,最终都成了他成长的阶梯,这也让他更清楚地看到:优渥的生活能提供物质保障,却代替不了心理韧性,真正支撑人走得远的,是在黑暗中依然能寻找光明的能力。 反观现在很多家庭的教育,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父母拼尽全力给孩子铺路,把生活里的风雨都挡在门外,孩子从小在“温室”里长大,没经历过一点委屈,没面对过一点失败。考试考差了就崩溃大哭,工作中被领导批评就辞职走人,感情里遇到矛盾就想逃避,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极端想法。记得去年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个高中生因为一次模拟考没考好,就从教学楼跳下,留下悲痛欲绝的父母。这样的悲剧,本质上和俞敏洪那两位同学的遭遇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从未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当生活的暴风雨突然袭来,脆弱的心理防线瞬间就崩塌了。 不是说家庭条件好是错,而是很多父母误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是爱,却忘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失去、如何接受失败、如何在逆境中自救”。那些从小没吃过苦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似娇艳,实则经不住一点风吹雨打;而那些在生活里摸爬滚打过的人,就像田野里的野草,就算被狂风暴雨侵袭,也能扎根土壤,等待下一次生长。俞敏洪的人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出身农村,家境普通,甚至因为贫困曾自卑过,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早早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培养了他“不服输”的韧劲。 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学业、工作、社交,每一样都让人喘不过气。可压力从来不是压垮人的根源,真正让人崩溃的,是面对压力时的无助感和无力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知道,就算做错了也不可怕,就算失败了也能重新再来,就算遇到困难也有人支持、有方法应对,他就不会在困境中陷入绝望。挫折教育从来不是故意让孩子吃苦,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引导他学会思考、学会坚持、学会自我调节,让他明白“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跨不过去的自己”。 俞敏洪的这番话,更像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韧性的培养。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我们对自己,都要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和不幸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无法决定生活给我们什么,但可以决定如何面对它。那些能在黑暗中坚守的人,终会等到星星和月亮;那些能扛住挫折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物质条件是生活的“锦上添花”,而抗挫折能力才是人生的“雪中送炭”。与其拼命给孩子攒下金山银山,不如教会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与其追求一路坦途的人生,不如培养自己“在黑暗中也能前行”的韧性。这才是真正能伴随我们一生的财富,也是我们对抗生活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6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