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中汽协刚出的这个消息,信息量真是爆炸,对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太重要了!简单说,10月份咱们国家卖出的新车里,有一半以上是新能源车(51.6%)!这可是历史上的头一回啊,比大家预想的可能还提前了。这个50%的坎儿一迈过,意义完全不一样了,意味着新能源车已经从之前的小众、替代角色,正式、彻底成了市场的主流。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信号弹,释放给整个产业链的投资人看的。 为啥这个“50%+”这么关键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想想: 加速取代油车的势头挡不住了:新能源车销量(1-10月1300多万辆)比整个车市(2700多万辆)涨得快多了(33% vs 10%左右)。这可不是一时的数据波动,是实实在在的消费者偏好和产业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买新能源成了最自然的选择,而且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后整个产业链——从造电池的、做电机的、搞智能软件的、到建充电桩的——资源、资本、人才都会更猛往这里砸。 技术升级竞争白热化:成了主流,玩家更多,技术迭代只会更快。原来比的是续航够不够长,现在比的已经是智能驾驶溜不溜、充一次电能跑多远、整车到底有多安全、软件好不好用…… 那些能持续拿出领先技术的公司,护城河会越挖越深。比如电池能量密度谁更高更安全、快充技术谁突破得更快、智能驾驶芯片谁更厉害。 出海狂飙,海外也是一片蓝海:出口数据更惊人!1-10月就出去了200多万辆新能源车,将近翻了一番(90.4%)!这说明啥?不仅仅是国内市场成熟了,国外市场对中 国新能源 车的认可度和需求也是暴涨的状态。那些能在海外站住脚、建立起品牌和渠道的车企和供应链公司,相当于手里又多了一张王牌。 配套需求猛增:车多了,电从哪来?充电桩网络必须得跟上。想想看,这么多电车同时上路,充电排队得多恐怖?而且快充桩、高压平台技术、超充站这些都是刚需。整个补能网络相关的投资机会也会跟着爆发。 那咱们投资该看哪些方向呢? 虽然不能直接告诉你买啥,但下面这些方向里的龙头或者隐形冠军都值得好好盯着看看报表、研究研究他们的路子: 整车扛把子(尤其是定位清晰、技术护城河深的): 比亚迪 [想象空间巨大]: 这个不用多说了吧?绝对的本土老大,垂直整合玩得转,技术路线布局全(电池刀片、DM混动、纯电、仰望高端),海外市场动作快。销量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摆在这,是行业风向标。 其他第一梯队品牌: 像广汽埃安、长安深蓝、吉利极氪这些背靠大树(传统大厂)又能独立运作的品牌,销量势头也很猛,各有各的技术亮点和市场策略。 新势力头部玩家: 理想(增程+纯电两手抓)、华为系(问界、智界等)、小米汽车等,虽然竞争激烈,但它们代表了电动化和智能化结合的新玩法,活力足,用户体验上也常有突破。 电池巨头(占成本大头,技术制高点): 宁德时代 : 全球动力电池绝对龙头,技术和规模优势太明显了。只要新能源车还跑在路上,电池就是命脉。技术持续领先是核心看点。 比亚迪 (弗迪电池): 自家电池也在外供,特别是刀片电池技术和磷酸锰铁锂等路线,竞争力不容小觑。 国轩高科 、 亿纬锂能 、中创新航等: 二梯队玩家也有各自的技术特色和绑定客户,在细分市场机会不小。 智能化和核心零部件玩家(未来竞争主战场): 德赛西威 、 中科创达 、 华阳集团 等(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座舱屏幕越做越大、越智能,自动驾驶辅助越来越像人开车…… 智能化体验是车主掏钱的关键,这些公司就是背后的“军火商”。 激光雷达厂商(禾赛、速腾、图达通等): 高阶自动驾驶的“眼睛”,需求会随智能驾驶等级提升激增。 车规级半导体龙头(模拟芯片、功率芯片、计算芯片): 电车和智能车对芯片的需求是油车的N倍,尤其是高价值芯片。替代进口的空间巨大。 电驱动系统领先企业: 电机、电控技术对整车效率、性能至关重要。 充电桩与基础设施(补能网络的“基建狂魔”): 设备供应商龙头( 特锐德 -特来电母公司、 盛弘股份 、 科士达 、 绿能慧充 等): 快充桩、液冷超充桩需求量会井喷。 运营龙头: 拥有海量优质充电桩资源和用户平台的公司,想象空间不小。 高压连接器、液冷技术相关: 快充需求提升对相关核心配件和技术带来新机会。 出海先锋(受益于出口红利): 在海外布局早、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良好的整车厂(比如上面提到的整车厂,特别是他们在重点区域的数据)。 配套零部件企业(与国际车厂绑定深或为出海整车厂配套的): 整车出口量增加直接拉动上游供应链海外收入。
重磅消息!中汽协刚出的这个消息,信息量真是爆炸,对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太重要了!简单
袁绍八点
2025-11-11 14:35:4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