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

萧兹探秘说 2025-11-11 12:32:08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咱们得承认,这几十年国家发展是真快,从以前大家愁着吃饱穿暖,到现在琢磨怎么吃得精致、穿得有格调,日子确实越过越红火。这本该是天大的好事,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味道慢慢变了,就像王德峰说的,到处都是绷着劲儿追欲望的样子。 他曾把这状况总结成“穷不安道,富不乐业”,这话真是戳中了痛点。底层人为了生计奔波,有时就难免踩过道德线,当年闹得人心惶惶的地沟油、瘦肉精,还有那些基层里偷偷摸摸的“微腐败”,说白了都是被“利”字牵着走,眼里没了规矩。而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人呢,不少也没踏实下来,要么忙着炫富摆阔,要么为了保住财富规模铤而走险,把法律当摆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GDP曲线一路往上冲,国家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精神这块儿好像没跟上。街上的人脚步匆匆,眼神却大多空落落的;社交媒体上,“搞钱”和“躺平”这两种极端说法轮流霸屏,透着一股焦虑。邻里吵架、职场竞争,先算的都是自己能捞着什么,情理反倒成了次要的。 仁爱之心一让道,信任就碎了。老人跌倒没人敢扶,怕被讹上;亲兄弟为了家产反目成仇,撕破脸皮,这些事儿听得都让人寒心。可越没人敢信,大家就越只盯着自己的利益,形成了恶性循环,好像不这样就会吃亏。 还有教育和科研这块儿,功利的影子太明显了,这可是关乎未来的根基。有985高校统计,2024届经济学院毕业生里,63%都扎进了投行、基金这些金融行当,比十年前多了31个百分点。这不奇怪,金融应届生起薪就超20万,升职路也清楚;反观搞基础科研的博士,年薪还不到15万,得熬十年八年才可能有突破,谁都不傻,可大家都这么选,谁来啃硬骨头? 科研机构也跟着短视,为了冲考核,都爱给钱给那些周期短、能快速变现的应用项目,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没人愿意碰。有研究员说,那些能快速变成产品的项目,经费获批的概率比基础研究高出3倍还多。这么一来,芯片的关键材料理论突破不了,生物医药全靠仿制药,高端制造的核心工艺得从国外买,“卡脖子”的难题自然就来了。 就连文化创作也没能逃过这股风气。以前还能出些沉下心讲人文的好作品,现在满屏都是低俗猎奇的短视频,影视剧非IP不拍、非流量明星不用,就为了降低风险、多赚快钱。 王德峰说的“内不能安,外不能立”不是危言耸听。一个民族要是人人只算利益账,没了精神共识,内部肯定稳不住;而人才和技术跟不上,对外也硬气不起来。不过还好,总有人在守着。实验室里熬白头发的科研人,大山里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师,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用行动说明,道义从来不是虚的。 这几十年日子好了是真的,但不能走着走着就丢了根本。王德峰的话更像一记警钟,提醒大家别在追名逐利里迷了路。毕竟,一个民族能立住脚,靠的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刻在骨子里的道义和坚守。

0 阅读:55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