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11月10日,日本广岛、山口两县市民团体向防卫省申请,要求美军撤走部署

景铄看科技 2025-11-11 11:06:05

日本宣布:11月10日,日本广岛、山口两县市民团体向防卫省申请,要求美军撤走部署于岩国基地的“堤丰”中导发射装置,担忧部署延期导致常态化并反对基地功能强化。   岩国基地的存在在日本本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近年来它的功能越来越重,角色越来越关键,令不少当地居民感到不安。   这一次引发争议的“堤丰”中导系统,原计划是短期部署,结果却一延再延,原本说好的“临时”,如今看上去越来越像是“永久”。   这种变化,对于生活在基地周边的居民来说,既是现实的噪音、风险和干扰,也是心理上的一种负担。   虽然日本政府一再强调与美军的合作是出于“区域和平与安全”的考量,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是否真的考虑了地方民众的承受能力?   防卫省对于“堤丰”系统的部署态度明显趋于保守回避,没有明确说明部署的具体时限,也没有给出退出机制。这类模糊回应,很难让人安心。   尤其是“常态化”的可能性,对地方来说意味着资源占用的持续、军事压力的增强,以及突发事件风险的加剧。   更值得注意的是,岩国基地本身近年来在美军亚太战略中的角色不断上升。外界普遍认为,该基地正在从传统的后勤补给点转向一个具备快速出动与高强度作战能力的前沿阵地。   这种转变直接关联到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布局,也与当前地区局势变化密切相关。在这种背景下,部署中导系统的意义就不再是单纯的防御,而具有更强的战略进攻和威慑意味。   而日本政府对于这一转变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其在安全政策上的摇摆特性。一方面它希望借助美军强化“抑制力”,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和平主义情绪和地方的反对压力。   这种两难局面,使得政府在对外表态时显得谨慎甚至含糊,而这种含糊也进一步削弱了民众对其政策的信任。   此次广岛和山口的市民团体之所以选择联手行动,更有一种象征意义。广岛作为原子弹轰炸地,其和平象征意义深厚,本身就对任何形式的军事扩张保持高度敏感。   而山口则是岩国基地所在地,直接承受部署带来的现实影响。两地联动,不仅是利益受损者的自发联合,更像是一种道义上的呼吁:质疑军事强化是否真的是通往和平的路径。   从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也再次触动了“专守防卫”的底线。虽然日本近年来不断通过政策调整,试图突破宪法第九条对自卫队行动的限制,但社会对这一进程的接受度始终有限。   大多数日本民众仍然倾向于维持和平路线,不希望本国沦为潜在冲突的前线。而“堤丰”系统的部署,在他们看来更像是在招惹风险,而非消除风险。   日本官方对此的回应也颇具耐人寻味的意味。防卫省没有否认部署的延长,也没有明确是否会撤除系统,而是表示将“持续与地方沟通”。   这种回应方式已经在多个类似事件中反复上演,形式上是“沟通”,实质上往往变成“通知”。这也导致地方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逐渐加剧,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沟通困局。   从美军印太部署的整体角度来说,强化岩国基地是其战略逻辑的一部分。美军近年来不断调整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包括缩编某些基地,强化另一些节点,其中岩国正好处于这个战略轴心上。   部署中导系统本质上是其全球反导布局的一环,而非仅针对日本一地的安全考量。但这种全球战略的“压力转嫁”,却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日本地方民众的头上。   回过头来看,日本民间的反对声音,其实是一种理性的情绪表达。他们担心的不只是发射装置本身,更是这背后潜藏着的政策惯性和未来趋势。   如果今天“临时变常态”能够悄然发生,明天是否还有更多“临时”的军事部署悄悄地常驻下来?地方自治的空间还有多少?和平宪法的底线还能守多久?   这场由“堤丰”系统引发的风波,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民众抗议,也不是某个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博弈那么简单。   它是一次警示,一次社会与政府之间信任关系的测试,一次对国家安全战略逻辑的挑战。   在这个全球局势风云变幻、地缘政治频频碰撞的时代,每一个部署、每一个延长,背后都不只是军事决策,更是政治选择、外交判断和民意回应的复杂总和。   日本要走怎样的安全之路,不能只看军事地图上的红蓝箭头,更要倾听生活在基地周边的普通人心声。   毕竟,真正的安全不是靠导弹系统堆砌出来的,而是靠民众信任、地区和睦和政策智慧共同支撑的。如果失去了这些,哪怕基地再坚固,也难以换来真正的安宁。 素材来源:日本市民团体催促美军撤走“堤丰”中导发射装置 2025-11-10 19:04·央视新闻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