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7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 37万亿美元债务是什么概念?平均每个美国人负债11万美元,若以纸币堆叠长度计算可绕地球数十圈。即便背负如此巨额债务,美国仍维持着11艘核动力航母的规模,近期还将最先进的“福特”号部署至拉美地区施压委内瑞拉。 先算笔账:养一艘航母到底要花多少钱?很多人只算建造费,比如“福特”号花了130亿美元,但这只是首付。 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数据显示,“福特”号全寿命成本高达1230亿美元,平均每年要砸60多亿。11艘航母一年光运营维护就超660亿,还没算舰载机、人员和战斗群配套军舰的费用。 结合美国军费规模来看,2025财年军费授权达8950亿美元,航母相关支出仅占7%左右,完全在承受范围内。 核心问题在于: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军费为何能持续增长?答案藏于美债的特殊属性之中。全球投资者持有8.6万亿美元美债,占比33%,相当于全球资金在为美国军事体系“输血”。 这一资金供给机制的核心是美元霸权,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后续调整为与石油挂钩,形成“石油美元”体系——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等海湾国家承诺以美元计价石油贸易,所得美元再回流美国购买美债或投资军工、科技产业,形成资金闭环。 例如沙特2024年石油出口收入超3000亿美元,其中近60%用于购买美债或订购F-35战机等军事装备,这种“石油换安全”的合作模式,让美元结算权与美军威慑深度绑定。各国为保障贸易顺利开展需储备美元,购买美债成为储备美元的主要安全选择。 如同个人将资金存入银行,各国获取美元后多选择购买美债,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军队、建造航母,而航母又反向维护美元霸权,比如在霍尔木兹海峡常态化部署航母战斗群,保障全球石油运输通道安全,进一步巩固石油美元体系,形成完整闭环。 “福特”号部署拉美便是典型例证,表面上以打击贩毒为名义,实则通过航母威慑不听话的国家,维护美国在拉美地区的资源利益与美元结算权。 委内瑞拉曾尝试推动石油人民币结算,美国随即派遣航母施压,这一手段屡试不爽。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部署航母遏制苏联,当前在亚太、中东地区常态化部署,本质均为通过军事威慑巩固美元霸权。 美债的“永续债”属性尤为关键。与个人债务不同,美国无需清偿全部债务,只需保障利息支付与新债偿还旧债的循环即可。2025年美国财政收入约4.8万亿美元,利息支出约6500亿美元,占比13.5%,处于可控范围。 美国还通过债务上限谈判调节债务规模,每当临近债务违约,便通过谈判提高债务上限以延续借贷,2025年初便曾启动“非常措施”拖延违约,最终仍以提高上限解决。 部分观点认为其他国家抛售美债可打破这一格局,但实际操作难度极大,中国、日本等主要持有国若大规模抛售,将导致美债价格暴跌,自身持有的存量美债也会大幅缩水,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全球尚未形成可完全替代美元的货币,欧元、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中的占比仍不足,各国不得不继续持有美债。这正是美国“负债养航母”的底气所在——其他国家难以实施釜底抽薪的举措。 8950亿美元军费中,近3000亿美元流向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军火商,仅洛克希德·马丁一家就承接了航母舰载机F-35、宙斯盾系统等核心装备订单,其产业链覆盖全美50个州的2.5万家供应商,直接或间接创造超25万个就业岗位。 这些企业通过政治献金深度渗透国会,2024年美国军工企业政治献金达1.2亿美元,重点资助国防委员会成员,推动军费预算连续12年增长。 结合历史对比可见,大英帝国曾依靠海军霸权维持英镑地位,但一战、二战消耗了其国力,还背负了巨额对美债务,最终导致美元取代英镑。 美国吸取这一教训,不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而是通过航母实施“威慑型存在”,以较低成本实现战略目标。例如在南海开展所谓“自由航行”行动,成本远低于战争,却能有效牵制对手、维护区域霸权。 这一模式已显现失效迹象。2025年美债需求出现结构性分化,海外投资者购债意愿下降,美联储也在缩减持仓。 “福特”号的后勤维护问题更暴露了军工体系的低效——有报道称其马桶维修一次需40万美元,1300亿美元的维护成本也被低估。这些隐性问题,比37万亿美元债务的表面数字更具危害性。 美国并非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财力充裕”维持航母规模,而是依托“霸权变现”的逻辑闭环:以美元霸权吸纳全球资金,以航母维护美元霸权,再通过债务机制分摊成本。 但这一逻辑闭环并非无懈可击,随着更多国家推进本币结算,军工体系低效问题积重难返,37万亿美元债务与11艘航母,或将成为压垮霸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