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与鲁迅分别15年的闰土病逝,终年57岁。临终前,闰土抱憾道:“要不是

熹然说历史 2025-11-11 00:13:29

1934年,与鲁迅分别15年的闰土病逝,终年57岁。临终前,闰土抱憾道:“要不是为了你们五个娃,我早和迅哥儿去北京享福了!”20年后,闰土的孙子收到一份特殊邀请,彻底改变了家族贫苦的命运。 一句临终遗言,道尽了普通农民的无奈与遗憾。章闰水(1879年—1934年),一作章运水,是鲁迅笔下形象”闰土”的原型,他用生命诠释了那个时代底层百姓的悲苦命运。但谁也想不到,二十年后一封邀请函,会让这个贫困家族迎来华丽转身。 说起闰土这个名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月光下刺猹的少年,成了几代人心中永远的经典画面。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文学形象背后,有着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章闰水。 章闰水生于1879年农历闰三月,大概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名字里就有一个”闰”字。又因为八字上五行缺水,故小名叫做”阿水”。这个出生在浙江上虞杜浦村的孩子,从小就跟鲁迅家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章福庆是个竹匠,经常到周家做短工,两家相距60华里,往来都靠双腿走路。 1893年,鲁迅家轮到祭祀值年,需要人手看管贵重祭器,章福庆就推荐了自己14岁的儿子章闰水。就这样,这个乡下孩子走进了书香门第的周家大院,也走进了后来成为大文豪的鲁迅的童年记忆。 那时候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城里的少爷,一个是乡下的短工之子,按理说应该有着天然的距离感。可偏偏这两个孩子玩到了一块儿。章闰水机灵活泼,见多识广,给小鲁迅讲海边的奇闻异事,教他怎么捕鸟怎么刺猹。两个人直接以表兄弟相称,那份纯真友谊让人羡慕。 1900年,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的鲁迅回家过春节,还专门和章闰水在绍兴城里游玩了一番。两个20出头的年轻人边走边聊,登应天塔看风景,那时候的友情还没有被现实撕裂。 可是好景不长。1903年,章闰水的父亲去世了,24岁的他从此扛起了全家的重担。没了父亲这个顶梁柱,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章闰水什么活都干,种地、打鱼、挑担、撑船,只要能赚钱糊口的,他都去做。 另一边的鲁迅,虽然家里也遭了变故,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但母亲硬是咬着牙供他读完了书,还送他去日本留学。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从此分道扬镳,一个越走越高,一个越陷越深。 1919年,鲁迅辞职回乡接母亲北上定居。搬家的时候想起了儿时的玩伴,就托人找来了章闰水。30多年过去,再见面时章闰水已经完全变了样。一身破旧的棉袄,满脸的沧桑,连说话的口气都变得小心翼翼。他带着儿子章启生来帮忙搬东西,见了鲁迅就叫”老爷”,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亲切的”迅哥儿”了。这次见面给鲁迅的震撼太大了,后来他就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著名的小说《故乡》。小说里的闰土,就是以章闰水为原型的。 分别后,两人再也没有联系。章闰水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难。1934年浙江大旱,他被迫卖掉了家里仅有的6亩薄田,从自耕农沦为佃农。祸不单行,他的背上又长了毒疮,家里没钱治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情恶化。 就在这一年,57岁的章闰水病死了。临终前,他对围在床前的5个孩子说出了那句让人心酸的话:“要不是为了你们五个娃,我早和迅哥儿去北京享福了!”这句话里,有对贫困命运的无奈,也有对友情的眷恋。 章闰水死后,他的大儿子章启生继承了父亲的苦难。这个《故乡》里”水生”的原型,同样没能逃脱贫困的宿命。1940年,38岁的章启生在霍乱瘟疫中病死,留下了年仅6岁的儿子章贵。 章贵从小跟着亲戚生活,放牛种地,大字不识一个,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可谁也没想到,命运的转机会在20年后到来。 1953年,绍兴决定建设鲁迅纪念馆,地方干部想起了章贵这个”闰土的孙子”。有人找到他,邀请他到纪念馆工作。章贵听了直摇头,说自己连字都不认几个,怎么能胜任这种工作? 工作人员耐心地跟他说:“不识字可以学,你爷爷跟鲁迅先生是朋友,这世上还有几个人能有你这层关系?” 1954年,章贵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绍兴鲁迅纪念馆。白天他打扫卫生,整理展品,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学认字。拿着小学课本一个字一个字地念,鲁迅的文章一遍一遍地抄。 这个当年目不识丁的农家孩子,凭着一股子韧劲儿,硬是在几年时间里完成了从文盲到文化人的转变。不仅能够流利地讲解鲁迅的生平事迹,还写出了几十万字的鲁迅研究文章。 1959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来到绍兴鲁迅纪念馆,与章贵一见如故。两个人因为祖辈的情缘成为朋友,就像小时候的鲁迅和章闰水一样,没有任何隔阂。从此,两家人开始了书信往来,逢年过节互相问候,那份跨越几代人的友谊重新被续上了。 1982年,章贵被提升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成了研究鲁迅的专家。1993年退休后,他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儿女一个做了会计,一个当了老师,都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从贫困农民到纪念馆副馆长,章贵用亲身经历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那个当年没能实现的”读书梦”,在孙子这一代终于开花结果。你觉得这样的人生逆转,是偶然还是必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65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