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中国为啥不趁着俄乌打仗,欧美腾不出手时直接收复台湾了!俄罗斯打赢战争很重要,只要俄罗斯不败,中国将迎百年大变局,美西方是先搞垮俄罗斯,然后全力对付中国。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已进入第四年,战场胶着不下。俄罗斯军队在东部地区逐步推进,控制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大部分地带,同时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方向保持压力。乌克兰则依赖西方援助维持防线,但战事消耗巨大。到2025年11月,美国累计向乌克兰提供约1280亿美元援助,其中军事部分超过1150亿欧元,主要包括坦克、导弹和情报支持。欧洲国家总援助达1380亿欧元,涵盖武器、金融和人道主义资金。这些数字看似庞大,却暴露了西方的财政疲态,援助规模虽大,但交付效率低下,部分装备因供应链问题延误到位。全球援助总额接近3000亿美元,乌克兰已成为欧洲安全架构的巨大黑洞,拖累了盟友的经济复苏步伐。 欧洲的能源危机是援助副作用的直接体现。2025年上半年,德国家庭平均电价升至每100千瓦时40欧元,丹麦和爱尔兰也接近37欧元,远高于2022年前水平。挪威作为能源出口国,本该缓解压力,却因夏季干旱导致水电产量下滑15%,甚至考虑切断对丹麦的电力互联。工业部门首当其冲,德国萨克森州钢铁厂多次停产,汽车零部件企业缩短工时以控制成本。居民生活成本飙升,中低收入群体削减日常开支,街头抗议频发。欧盟整体工业用电价格是危机前两倍,天然气进口从俄罗斯份额降至10%,转向液化气增加了物流负担。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援助链条的连锁反应,欧洲经济增速仅0.2%,远低于预期,暴露了过度依赖外部供应的脆弱性。 美国的多线作战进一步放大困境。2025年,美军在东欧持续提供武器和情报,东线战场俄乌拉锯三年多,特朗普政府虽收紧援助,但累计支出仍高达1340亿美元。中东巴以冲突升级,美军舰艇在红海拦截无人机,援助以色列部分从乌克兰资金中挪用,导致前线补给延迟。亚太印太战略要求驻韩2.8万兵力和日本导弹部署,海军舰艇总数282艘,陆军旅级单位31个,远低于双线作战的365艘舰和56个旅需求。国防预算出现3%负增长,印太司令部优先级调整频繁。这种三线拉扯让美军资源分散,难以集中力量于单一热点,战略野心与实际能力间的差距日益明显。 面对欧美疲软,中国若贸然行动台湾问题,看似抓住空窗,却可能适得其反。台湾是西方遏制中国的核心杠杆,一旦触发,美西方会迅速重组资源,特朗普已公开表示优先亚太,将乌克兰援助转向盟友支持,甚至直接介入海峡。届时,中国不仅面对岛内力量,还需应对联合制裁,经济封锁会中断供应链,工厂产能闲置,出口锐减。俄罗斯的存在提供了缓冲,俄军在乌东稳固阵地,谈判条件以俄方为主导,如要求乌克兰撤出占领区或短期选举。这场战争消耗西方70%军援精力,美方无法抽身东进,中国借机避免火力集中,争取战略空间。 俄罗斯的经济韧性超出预期,尽管面临制裁,2025年GDP增长率维持在0.5%至1.5%区间,高于德国的0.2%。国防开支1300亿美元,每天约3.56亿美元,主要靠能源出口支撑,对中国和印度原油销量达2.4亿吨。经济增长从2024年的4.3%放缓,但工业生产仍增0.8%,天然气管道延伸中亚缓解了压力。战场上,俄军控制乌东关键地带,推进至波克罗夫斯克外围,乌克兰反攻乏力。俄罗斯未败,就牵制了西方主力,美欧家底渐薄,无法转头全力对付中国。这根“顶梁柱”稳住,中国迎来调整窗口,避免了被动局面。 中国选择沉稳发展,成果显著。2025年前三季度,与东盟贸易额达7850亿美元,升级自贸协定后,农产品进口增长15.3%,成为最大伙伴。中吉乌铁路开工,能源渠道多元化,不再单一依赖。军事现代化加速,福建舰11月入列,电磁弹射技术领先,055型驱逐舰批次下水,海军舰艇总数355艘,造船产能是美国的232倍。歼-20部署超300架,增强了空中优势。兰德公司模拟显示,美军若涉台海,损失数百架战机和数艘航母,西太平洋控制权难保。这些积累源于专注内需和科技投入,经济增速稳健,贸易总额前10月增3.6%。 这种格局预示百年变局。俄罗斯稳固东欧,美西方三线疲惫,亚太版北约框架松动,盟友承诺缩水。欧洲能源危机深化,工业链条断裂,美国预算红线密布。中国实力日增,待对手力竭,自有主动。战略定力胜过冲动,问题解决靠时机而非仓促。西方先耗俄罗斯,再图中国,本是算盘,却反噬自身。中国不动,等的就是对手虚弱节点,那时一锤定音,重塑全球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