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学者预言: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可能是美国人。 这两年眼睛都盯在巴以和中

点卯 2025-11-10 17:17:57

以色列学者预言: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可能是美国人。 这两年眼睛都盯在巴以和中东那片沙土地上,盯在中国和美国那点拉扯上,身边人聊起美国社会,总是拿自由拿人权当底色在说,桌底下那股子旧味儿又冒出来了,有个词老辈人听过,替罪羊,谁来当这个口子,最近的风向有点变了,黑人不在第一排,亚裔西裔也靠后站,矛头对着犹太人,话不是我抛的,以色列那边自己人先敲的钟。 特拉维夫大学的历史教授约西·科恩,新年刚过就在公开场合放出一句话,下一次大规模针对犹太人的打压,很可能不在欧洲,在美国,这个人清楚美国怎么讲自己,光明灯塔那套话术他听得够多,他还把时间线往回拉,老账一件件摆着,不带情绪,像翻老相册那样翻。 十九世纪末,旅馆门口立牌子,犹太人不接待,这种字样印出来挂堂前,没人觉得稀奇,1913年,犹太裔工厂经理利奥·弗兰克,被人从监狱拽出去,脖子上套绳子,报纸写稿子尽量用平铺直叙的口吻,像是在讲一场天气突变,大萧条压下来,口袋瘪,工人没活,街头站满了没着落的人,抱团取暖的时候就要找出口,于是耳边开始有那几句老话,犹太人控制金融,犹太财阀吸干了谁谁的血,这套说法一路传到欧洲,纳粹上台靠的就是这种话头,讽刺在哪,纳粹制定一些种族法的时候,拿着美国的法律当模板,学了条款学了操作,这事在学界不是新鲜。 很多人以为那是老黄历,现在翻数据,反诽谤联盟的统计列在那,2023年,美国反犹事件同比往上走了大约三成,2024年继续走高,画面不是口水仗能解释的,匹兹堡的犹太教堂,枪声响过之后留下了十一具遗体,科罗拉多那边一场犹太社群活动被人丢了燃烧装置,大学校园给出的通报里写着有犹太学生被推搡从楼梯上摔下,社交媒体把扩音器递给了情绪团体,AI能帮人做图,做那种“某群体操控一切”的海报,点击几下就能丢到焦虑人群的时间线上,传播速度像野火,过去的组织哪见过这种效率。 镜头切回经济,基尼系数0.48,裂缝看得见,财富集中,路径固化,很多家庭爬不动了,嘴上说机会均等,脚底下是原地打转,找不到问题的根,习惯去看人群标签,福布斯四百里头犹太裔占比这条数据被拿来当佐证,华尔街矽谷好莱坞这几个词串起来,说的人很顺溜,听的人点头,讲着讲着话头就歪到控制媒体控制政治这种句式上,三十年代欧洲的那点话,现在换了地图,句子没怎么变。 意识形态那块也有新动作,2024年美国过了个叫反犹太主义意识法案的东西,表面看是把保护往前推,落地的时候容易把批评以色列政府行为和否定犹太群体的存在混成一团,街头上标语越喊越猛,大学的论坛上也跟着起哄,很多口号对着人群而不是政策,矛盾从意见之争退成身份对立,身份一旦被贴牢,现场的理性对话就退场了,这个走向,是科恩最担心的那条线。 他还提了一件事,记忆这东西在美国年轻人当中掉得很快,加州州立大学发布的调查里写着,超过一半的青少年不知道大屠杀里有六百万犹太人死去,听起来像是读本漏了一章,学校没有把这门课上完,记忆没了,防线就薄了,年轻人缺了参照系,看待历史容易当成重启按钮,一切可以从头再来,旧错误就有机会重新走一遍。 我们站在中国读这个局面,心里是有一层隔的,中国和犹太人之间没有宿怨,二战那几年,犹太难民在上海落脚,弄堂里挤出位置给活路,这段故事写进了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我们这边看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但看见不等于事不会变,美国内部的结构碎得太快,经济那条线在压,阶层那条线在压,种族和移民夹在中间,社会要找一个口释放压力,谁容易被点名,标签清晰,社群内聚,历史背包沉,公众视野里存在感强的那一群,最容易被推到台前。 不是在说某个群体做错了什么,这更像一个社会机制的老问题重复冒头,城市换了,逻辑没换,老辈人有句话,文明不是打败野蛮,文明是在把野蛮压住不让抬头,手一松,旧面孔又出来了,美国现在这股劲,像是在慢慢松,很多地方开始松。 为什么要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讲,不是替谁喊冤,这是在看一个全球变量,体量最大的那只手如果开始找替罪羊,这只手的动作不会只停在国内,外溢的压力会往中东推,会往欧洲推,会压向亚洲,关于中国这条线也会受影响,这不是危言,是对着既有的轨迹在做提醒。 把镜头拉回到那个以色列学者,他的意思并不在诅咒谁,他在说记住这件事,人类的糟心记录不会因为一句不想再发生就停下,能挡住的靠的是记忆,靠一代代把那几桩大错讲清楚,公共空间里把界线画好,批评政策归批评政策,尊重人归尊重人,孩子们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长大后下手会更稳,做判断会更准,社会碰到波动也能避开那条最窄的路,别把同样的坑再踩一遍。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点卯

点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