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一起官宣了个大消息——

薛彤作琴 2025-11-10 14:34:05

2025 年 11 月 3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一起官宣了个大消息 —— 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定在 4000 亿元人民币,换算成韩元就是 70 万亿,有效期足足五年,以后双方要是觉得合适,还能接着展期。不少人听着 “本币互换” 觉得挺专业,以为只是银行间的金融操作,其实这事儿跟中韩两国的生意往来,甚至普通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从企业做外贸到老百姓去韩国旅游购物,都可能因为这个协议多些便利。 先得搞明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到底是啥意思。简单说,就是中国央行和韩国央行约定好,以后两国企业做贸易、投资的时候,不用再非得换成美元这类第三方货币,直接用人民币或者韩元就能结算。 比如中国的家电厂给韩国超市供货,以前得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韩国超市再把韩元换成美元付款,中间不仅要花兑换手续费,还得担着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 —— 要是美元突然升值,中国厂家到手的钱可能就少了,韩国超市的采购成本也会增加。 现在有了这个协议,双方直接用人民币或韩元结算,相当于 “跳过” 了美元这个中间环节,既省钱又省心。 这次 4000 亿元人民币 / 70 万亿韩元的规模,比 2020 年上次续签时扩大了 20%,能覆盖更多中韩贸易的结算需求,光是今年前三季度,中韩双边贸易额就达到了 2.3 万亿元人民币,这个互换规模完全能撑得起两国主要的贸易结算。 对做中韩生意的企业来说,这个协议可是实实在在的 “减负”。就拿山东青岛的一家服装出口企业来说,他们每年要给韩国乐天、新世界等百货公司供价值 2 亿元的羽绒服,以前每次收货款都得走美元结算,光是银行手续费和汇率波动损失,一年就得亏掉 100 多万元。 负责人算了笔账,现在用韩元直接结算,手续费能省掉 80%,汇率风险也小了很多,以后再跟韩国客户谈订单,还能更灵活地定价,竞争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韩国那边的企业也一样,首尔有家汽车零部件厂商,给中国比亚迪、长城汽车供货,以前用美元结算时,得专门雇人盯着汇率,现在改用人民币结算,不仅不用频繁调整报价,还能提前锁定成本,今年已经计划把对中国的供货量增加 15%。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韩贸易中用本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达到 35%,这次协议续签后,预计明年能提升到 45%,越来越多企业能避开美元波动的 “坑”。 普通人的生活也会因为这个协议悄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去韩国旅游、购物更方便了。以前去韩国玩,得先把人民币换成韩元,要么在国内银行换,要么到韩国机场换,不仅手续费高,还可能遇到换不到零钱、汇率不划算的情况。 现在随着本币互换协议推进,韩国越来越多商家开始直接收人民币 —— 首尔明洞的化妆品店、济州岛的免税店,甚至街边的便利店,都贴出了 “支持人民币支付” 的标识,用手机扫码就能付,跟在国内购物一样方便。 还有代购和海淘族,以前买韩国护肤品、母婴用品,得通过第三方平台换汇,中间要收不少服务费,现在部分跨境电商已经开通了人民币直接支付通道,买一罐韩国奶粉能比以前省十几块钱。不光是花钱方便,以后要是去韩国留学,给孩子汇学费也能直接用人民币,不用再换成美元中转,到账速度更快,手续费也能省一半。 比如 2024 年美元升值的时候,韩国有不少进口中国原材料的企业遇到了资金周转问题,韩国央行就是通过这个协议,向商业银行提供了 100 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帮这些企业顺利完成了付款,避免了订单违约。 这种 “安全垫” 作用,能让中韩贸易更稳定,不管外面金融市场怎么变,两国企业做生意都能更踏实。 从长远看,这个协议还能让中韩经济联系更紧密。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在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 本币互换协议不仅方便了货物贸易,还能促进双向投资 —— 比如中国企业去韩国建电池厂,或者韩国企业来中国设研发中心,都能用本币投资,不用再受美元管制的限制。 现在已经有消息说,韩国三星计划用人民币在中国投资建设新的半导体封装厂,总投资达 50 亿元人民币,这要是放在以前,还得先换成美元再投资,麻烦不说,还得担汇率风险。 总的来说,这份 4000 亿元规模的本币互换协议,可不是纸上谈兵的金融合作,而是能实实在在惠及企业和普通人的 “便民利商” 举措。 对企业来说,是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 “定心丸”;对普通人来说,是旅游购物、跨境消费的 “便利符”。随着两国合作越来越深,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实惠,让中韩之间的经济往来更顺畅,老百姓的生活也更方便。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0 阅读:57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