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谈已是台湾最后一条路了!当年大陆“有求于台湾”,如今则已是“台湾需要大陆”

芝士讲解员 2025-11-10 12:18:38

两岸和谈已是台湾最后一条路了!当年大陆“有求于台湾”,如今则已是“台湾需要大陆”,实力消长完全逆转 回想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刚开始破冰,那时候台湾经济如日中天,工厂遍地,出口劲头十足,大陆正忙着改革开放,急需资金和技术注入。 国民党当政的蒋经国时代结束,李登辉接班,他想稳住局面,展示新气象,就派人去试探对话。 大陆那边也正愁怎么吸引投资,拉动经济,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开启了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互动。 1992年那次香港会谈,成了里程碑,虽然没签大协议,但大家心照不宣地绕开敏感话题,专注实际问题,比如渔业纠纷和贸易往来。 这段日子,两岸像老邻居一样,你帮我一把,我借你点力,台湾企业蜂拥去大陆建厂,带去先进管理经验,大陆提供劳动力,大家互补共赢。 转眼到90年代中期,台湾GDP一度占大陆的四成多,简直是小巨人站在大块头旁边发号施令。 那时候大陆确实得仰仗台湾的电子产业和技术转移,台湾人去大陆投资,感觉像去淘金,工厂林立,经济起飞带动两岸民间交流热络起来。 可好景不长,进入新千年,陈水扁上台后,民进党开始搞本土化,强调台湾主体性,两岸对话冷了下来。 陈水扁时期,紧张氛围升级,美国也掺和进来,卖武器给台湾,表面上护航,实际加剧对立。 2008年马英九当选,国民党重掌大局,又捡起“九二共识”这张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各自表述,两岸瞬间热闹起来。 ECFA经济协议签了,航班直航了,游客涌来,贸易额蹭蹭上涨。 那八年,两岸像久别重逢的亲戚,谈生意、聊文化,台湾农产品卖到大陆,陆客撑起台湾旅游业。 大陆经济高速增长,台湾企业尝到甜头,但也渐渐发现,大陆不再是单纯的加工基地,开始追赶科技前沿。 马英九下台后,蔡英文2016年上台,民进党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官方渠道断线,剩下民间勉强维持。 赖清德接棒,继续这条路,强调抗中保台,靠美国撑腰,但大陆那边军机绕台、演习常态化,压力山大。 最近11月6日,政大外交系和对外关系协会办的这场座谈会,直接把这些陈年旧事翻出来审视。 主讲人邱进益,当年汪辜会谈的幕后推手,他讲得绘声绘色,强调当年两岸谈事不碰政治,就是为了务实前进。 林永乐、夏立言、李庆平这些老将也来捧场,大家齐声呼吁,得回归“九二共识”才能重启对话。 苏起直言不讳,说两岸真正谈得拢的就那16年,其他时候要么冷战要么剑拔弩张。 台湾社会一提和谈就慌神,觉得像戴钢盔上战场,其实这是长期隔阂闹的,苏起分析,谈判得有意愿、诚意和负责人,还得看大环境。 过去大陆求台湾帮忙,现在轮到台湾离不开大陆。经济数据摆在那,1994年台湾GDP是大陆的45%。 如今,大陆GDP超18万亿美元,台湾才8000亿出头,仅占大陆的4%左右。 更狠的是,人均GDP大陆已追上台湾一半多,过去台湾人均是大陆的几十倍,现在差距缩小到两三倍。 台湾依赖大陆市场,出口占四成以上,大陆游客不来,旅游业哭晕;企业供应链离不开大陆,疫情时就暴露了。 再看台积电这事,本来是台湾的王牌,全球芯片老大,可最近几年被美国拉去设厂。 先是亚利桑那建5纳米厂,拿了66亿补贴,但成本高得离谱,水电人力都贵,特朗普上台前就放话,台湾偷了美国芯片生意,得付保护费。 特朗普商人本色,觉得台湾这块地不值钱,对大陆却有大用,说不定哪天就拿台湾换笔交易。 美中贸易战打到现在,特朗普2.0可能加关税,台湾对美顺差大,芯片出口首当其冲。 台积电去美建厂,本意分散风险,结果技术外流疑虑大,岛内担心掏空台湾,失业率隐忧浮现。 国际上,美国对台湾态度现实化,不再是铁杆兄弟,欧洲也跟风,德国企业去大陆投资热火朝天,台湾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军事上,台湾自知不对称作战难敌大陆,赖清德喊加强防务,买美国武器,可大陆军力升级,导弹覆盖全岛,战争风险高企。 政党这边,国民党喊得最响,郑丽文新当选主席,就主张基于“九二共识”推交流,她说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赢了不少支持。 民众党柯文哲那派,也倾向对话,避免冲突,强调务实,民进党呢?赖清德和蔡英文对和谈兴趣缺缺,他们信美国能同时摆平中俄,这想法太天真。 国民党内部虽有分歧,但蓝营整体想重启协商,联合民众党推三党合作,用民主程序谈前途。 台湾民意调查显示,超六成民众支持维持现状,避免战争,和谈呼声渐起。 旺旺中时办的“和平推演”活动,模拟两岸框架,吸引不少年轻人参与,显示基层对和平的渴望。 这事的前因是两岸实力对比翻转,后果是台湾经济军事双重压力,如果不主动求变,日子只会更难过。 过去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台湾是老师,现在大陆5G、电动车领跑全球,台湾得赶紧调整心态。 和谈不是投降,而是聪明自救,台湾用民主方式决定未来,能化险为夷,开创共赢局面,大家日子都好过。

0 阅读:0
芝士讲解员

芝士讲解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