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已经发现,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本无法改变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峙的局面,因为乌克兰所有需要的武器、坦克、无人机、战车、轻步兵武器都是来自于北约国家制造和援助,现在乌克兰国内根本没有能力制造,这也是西方援助一停,泽连斯基就怒骂的原因。 这绝非俄军的即兴打击。从 2022 年下半年起,普京就押注 “工业摧毁战略”,把乌克兰的军事设施和工厂当成了主要目标。巡航导弹、自杀式无人机轮番上阵,连图 - 95 这种能跨洲际飞行的战略轰炸机都频频出镜,专挑弹药厂、维修站、机场跑道下手。 到 2024 年,俄军公布的战果着实亮眼:累计摧毁军事目标超 5000 个,乌克兰工业基地损毁率突破 70%。按常理说,乌军早该陷入 “无枪无弹” 的绝境,可前线的局面却让人意外。 双方在顿巴斯等地反复拉锯,俄军别说拿下整个区域,就连波克罗夫斯克这座只剩废墟的小城,打了一年多也才推进 40 公里,至今还在逐屋争夺。 普京恐怕早就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俄军炸掉的是 “生产端”,却挡不住北约的 “补给端”。乌克兰的军工体系早就被打垮了。战前,哈尔科夫坦克厂还能年产数百辆坦克,基辅的弹药厂能满足乌军三成需求,可现在 70% 的工业基地成了废墟,别说造新装备,就连修个坦克履带都得靠外援。 去年冬天哈尔科夫修理厂被炸后,乌军的坦克维修能力直接下降 60%,可没过一个月,前线就出现了新的 T-72 坦克 —— 不是修好了,是波兰和捷克援助的新批次到位了。 北约的 “输血管道” 比想象中更粗。从 2022 年到 2024 年,光美国一家就给了 1230 亿美元援助,小到步枪子弹,大到主战坦克、无人机,应有尽有。这些装备怎么送进来?主要靠乌克兰西部的铁路网,从波兰、罗马尼亚边境一路运到利沃夫,再分拨到前线。 俄军不是没试过掐断运输线,2024 年底还专门动用战术航空兵和导弹,炸了乌克兰的铁路设施,可效果微乎其微。 一来运输线太分散,炸了这条还有那条;二来乌军学聪明了,搞起了 “防空游击战”,把 S-300 导弹车藏在树林里,专等俄军战机靠近再开火,俄军的巡航导弹只能打固定目标,根本抓不到移动的运输车队。 俄军的空袭本身就有致命短板。那些看似威风的图 - 95 战略轰炸机,其实根本不敢进入乌克兰领空,只能在俄罗斯或白俄罗斯上空发射巡航导弹。 这种导弹精度虽高(能命中 3-10 米内的目标),但只能打早就侦察好的固定目标,对付不了临时补给点或移动军火库。 而且俄军的侦察系统跟不上,等卫星发现乌军的新仓库,导弹打过去时人家早就搬空了。就像美国智库专家说的,俄军这是 “用昂贵导弹打仓库,却漏了流动的补给车”,看似热闹,实则没打到要害。 波克罗夫斯克的拉锯战最能说明问题。这座城市是顿巴斯的 “门户”,也是乌军的后勤枢纽,俄军从 2024 年初就发动钳形攻势,想把它包成 “口袋”。可几万俄军打了一年多,也才控制 64 栋建筑,包围圈始终合不上。 为啥?因为北约的援助不断送进来。乌军第 5 独立重型机械化旅的士兵接受采访时说:“前一天坦克打坏了,第二天新的就从利沃夫运过来,子弹更是堆得像小山。” 即便俄军炸掉了当地的焦煤矿,断了能源供应,乌军还是能靠北约的燃料补给维持作战。 泽连斯基的反应更是把这种依赖写得明明白白。2025 年 3 月,特朗普政府提出要让乌克兰偿还 1230 亿美元援助本金,还要加 4% 的利息,泽连斯基当场在新闻发布会上硬刚:“过去的援助不是债务,我们不还!” 可转头就松了口,说只要给新援助,愿意拿自然资源利润补偿。 这不是反复无常,是真的没底气 —— 西方援助只要停几天,乌军的弹药消耗就跟不上。之前欧盟援助延迟时,他更是直接怒骂 “有人想让乌克兰战死”,说白了就是怕 “输血管” 断了。 说到底,俄军是打错了算盘。他们还抱着 “摧毁工业就能赢战争” 的老观念,却忘了现代战争早已是 “体系对决”。北约把乌克兰当成 “代理人战场”,用源源不断的援助耗着俄罗斯,形成了 “俄军炸、北约补” 的死循环。俄军的导弹能夷平一座工厂,却炸不掉横跨欧亚的援助网络;能摧毁 5000 个固定目标,却挡不住流动的武器运输队。 这其实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新逻辑: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单纯的军事打击很难击溃有外部持续支援的对手。普京或许早就看清了这点,但骑虎难下 —— 停炸等于认输,继续炸又突破不了援助线。 而泽连斯基的 “怒骂”,本质上是对这条 “生命线” 的苦苦维系。这场僵持不下的冲突,最终拼的可能不是谁的导弹更准,而是谁的补给线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