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五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

小史论过去 2025-11-10 09:07:14

1939年,五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对李士群说:“我的身份,岩井英一知道,你打电话问他吧!” 袁殊这人从小就聪明,1911年出生在湖北蕲春一个没落官宦家庭。父亲袁晓岚是清末秀才,早年参加同盟会,思想进步,对袁殊影响很大。袁殊八岁时随母亲到上海投奔父亲,那时候上海滩乱成一锅粥,但他很快就适应了。十四岁参加五卅运动,加入罢工罢市罢课的队伍,显示出早熟的一面。1927年北伐时期,他在皖赣边境活动,还拍照片记录过程。这些经历让他接触到革命思想,埋下种子。 1929年,袁殊去日本留学,主修新闻学。在东京,他和留日同学讨论中国时局,合影留念。1931年回国后,他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报,当社长。他写剧本办杂志,从事编辑工作。那年十月,经潘汉年介绍,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中央特科,从事情报活动。利用记者身份作为掩护,他开始建立多重关系,逐步在各方势力间周旋。 1937年,袁殊进入日本宪兵司令部,成为特务,获得岩井英一信任,能接触日伪内部情报。戴笠派人联系他,提供资金,袁殊同意加入军统。国民党中统也拉拢他,青红帮许以利益,他都应允。这些身份让他收集情报更有效,从各方获取的钱财,大部分上交中共地下党组织。他生活简朴,常穿旧衣,住租界简陋房屋。表兄贾伯涛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在国民党任职,帮助袁殊扩展关系。他在情报工作中保持低调,积累信任。 袁殊的多重身份让他在上海滩如鱼得水,但他知道这风险巨大。1939年,他奉军统指示参与暗杀李士群的计划。那时候李士群是汪伪特工总部实际负责人,以手段残忍闻名,镇压抗日力量。计划推进中,军统上海站站长王天木被捕叛变,导致袁殊暴露。他被带到76号逮捕,李士群亲自要求他交代身份。袁殊利用日本领事馆情报员的身份,指出岩井英一知道他的底细,让李士群打电话确认。 李士群听到岩井英一的名字,不得不重视。岩井英一是日本驻上海特别高等警察头目,在汪伪政权中地位高,代表日本间谍系统。李士群早就注意袁殊活动,但没掌握实证。他拨通电话,岩井英一斥责他抓错人,说袁殊是特批留用的人员。李士群只好释放袁殊。岩井英一随后以袁殊是外务省情报人员为由,将他移交审查。袁殊住进百老汇大厦,身边有岩井英一部下监视,每天报告活动。 释放后,袁殊继续在上海活动。岩井英一要求他写论述中日关系的文章。1939年十一月,袁殊向岩井英一提出成立兴亚建国运动本部,在上海宝山路设立办公室。他任负责人,组织活动,表面推动中日合作,实际收集情报传回延安。袁殊利用日本领事馆关系获取文件,在情报网中扩展联系,定期传递消息。他保持与各方势力的平衡,参加饭局分析情报,为岩井英一出谋划策,同时将情报用于中共工作。 袁殊的经历显示出情报工作的复杂性。他从书香门第起步,早年投身革命,接触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留学期间,积累知识,回国后从事文化工作,创办报刊。这些基础让他在情报领域游刃有余。加入中共后,他严格遵守纪律,把多重身份作为工具。军统和中统的拉拢,他都利用来获取资源,但钱财上交组织,体现出他的原则性。李士群那样的汉奸,他从不妥协,而是巧妙化解危机。 在1939年的逮捕事件中,袁殊的冷静应对源于多年经验。他知道李士群最怕日本人,而岩井英一对他的器重成为护身符。岩井英一升任日驻沪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后,对袁殊更信任。袁殊被捕后,潘汉年也认为岩井能救他,事实证明有效。这件事暴露了汪伪内部的矛盾,日本势力对李士群的制约明显。李士群虽阴狠,但面对日本压力,只能低头。 袁殊释放后,没急于逃离,而是继续潜伏。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的成立,让他有合法掩护。1940年,他应邀访日,根据多方情报与日本间谍接触,获取更多信息。他在五重身份中游走:中共党员、日伪特务、军统特工、中统线人、青红帮朋友。这种平衡需要极高技巧,一步错就可能丧命。但他坚持把情报传回延安,支持抗日。 袁殊的贡献在于情报的及时性。他从岩井英一那里得到日伪动向,从军统获取国民党情报,从中统了解内部矛盾。这些信息汇总后,上报组织。抗日战争期间,他提供大量情报,帮助中共决策。他不贪图个人享受,生活俭朴,这点在当时特工中少见。李士群继续作恶,但袁殊的活动间接削弱了汪伪力量。 从1931到1945年,袁殊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十四年。他的身份多变,但核心是中共党员。岩井英一的信任,让他深入日伪核心。戴笠的资金,让他维持军统关系。中统和青红帮的拉拢,让他扩展网络。这些都服务于情报收集。他把信任转化为资源,最终献给组织。 袁殊的晚年虽有波折,但他以共产党员身份结束一生。在情报史上,他留下独特记录。五重间谍的称号,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残酷。他没被金钱腐蚀,没向敌人低头。他的故事提醒人们,革命道路充满风险,但坚持原则就能渡过难关。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