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

此间一叙吖 2025-11-09 16:25:28

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有人说,中国这几年把力气都放在科技制造和“卡脖子”项目上,是拿老百姓的生活做代价,把民生和消费压下去了。 《华尔街日报》之类的媒体也爱这么讲,好像中国发展科技就是“不顾吃饭穿衣”。 但这种理解完全跑偏,因为在中国的逻辑里,科技发展不是和民生对着干,而是用来让老百姓过得更便宜、更安全、更体面。 中国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就是三套传导链,东西变便宜、人变更有本事,国家的钱不会只砸在科技上。 先说第一点,科技做出来不是摆着看的,目的是让成本往下掉,比如新能源汽车里面有一块很关键的零件叫IGBT模块。 以前都得进口,贵得吓人,武汉有家智新半导体把这东西自己做出来后,价格直接砍一半,第二条产线再上,成本还能再降三成,零件便宜,车子自然就便宜,普通人买车不是更容易? 同样的道理用在手机、电脑、医疗器械上也一样,以前高端芯片、高端医疗设备靠进口,老百姓用的产品和医疗服务被人卡着脖子,价格想便宜都难。 现在半导体、生物制造这些技术自己做了,疫苗、药物、电器都会越来越便宜,这不是“牺牲民生”,这是把民生从别人手里夺回来,让全国人民受益。 第二条链更关键,科技让人变得更值钱,以前制造业就是苦力工厂,干一台机器赚的是辛苦钱。 现在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越来越多,工人变成技术人才,工资也水涨船高,2024年有超过两成本科生愿意进制造业,不是因为“没地方去”,而是因为工资高、前景好。 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给应届生开七千多,一个普通大学生进去只要努力,五年后工资翻倍都不是难事,人赚得多、生活稳定,消费自然不会差,这比单纯发钱刺激消费有效得多。 科技带来的生活变化也更直观,高铁让北京到广州不到八小时,沿线城市吃喝玩乐都火起来。 智能驾驶过去是豪车才有的,现在很多国产车都能实现高速自动避让,安全性提高了,出行体验也更好了。 甚至在偏远地区,靠5G信号,孩子能上远程课堂,农民能用智慧农业挣钱,这不是民生是什么? 第三条链是很多人看不到的:国家花钱的时候,两头一起抓,有些人说中国是把钱都砸到科技上了,民生被挤掉了。 事实恰好相反。统计数据很清楚,这几年科技投入涨了三成多,但财政里民生投入一直占七成以上。 这说明根本不是“二选一”,而是“两个都要”,科技攻关照干,医保、低保、养老也照样涨。 举几个实打实的数字,居民医保政府补助从580涨到700,农村低保提高20%,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钱。 工信部盯着技术突破,发改委负责提高消费、建医疗中心、搞公共服务,政策不是乱打一气,而是一起配套推进,科技和民生不打架。 这样合起来是什么效果,技术突破,产品变便宜,老百姓能消费,老百姓消费后,企业有市场,更愿意创新,创新再推进,成本更低,技术更强,这叫正向循环。 不是牺牲民生,而是科技反过来让更多人能过好日子,所以说“科技和民生互相对立”其实是看不懂中国这套玩法。 中国搞科技不是摆样子,也不是为了国际排名好看,而是为了让生活更便宜、机会更多、收入更高,最后推动经济内循环。 中国的发展逻辑不是“科技压民生”,而是让科技变成民生的发动机,东西更便宜、工资更高、服务更普惠、机会更多,科技搞好了,老百姓才有真正的获得感,这才是中国未来蓝图的核心。

0 阅读:1
此间一叙吖

此间一叙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