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斗不过赖清德,朱立伦斗不过赖清德,侯友谊斗不过赖清德,郭台铭斗不过赖清德,韩国瑜斗不过赖清德,蒋万安斗不过赖清德,洪秀柱斗不过赖清德,卢秀燕斗不过赖清德,郑丽文斗得过赖清德。她不仅斗得过民进党,连党内反对她的赵少康,照样也不是对手。 这几年,从马英九到侯友宜,国民党的人一到面对赖清德,总像被人掐住了嗓子,说不出有力的话。 这不是谁口才差的问题,而是整个蓝营在政治打法上,出了系统性毛病,不会定议题,不敢硬碰,沟通方式也老旧。 赖清德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让别人选战,他主动“定战场”,用一句“抗中保台”,把所有政治讨论都拉进意识形态的框里。 在这种框架下,不论你说什么,都会被解读成“亲中”或“卖台”,马英九当年讲“维持现状”,本来想稳住两岸局势,结果也被骂成“向大陆低头”。 国民党一直想绕开这套逻辑,却总是绕不开,侯友宜打“民生”“治安”牌,想让大家多谈经济少谈政治,可选战的节奏还是被赖清德牵着走。 媒体关注点全跑到“主权”和“身份认同”上,蓝营的“民生议题”连水花都激不起,郭台铭原本想靠企业家的务实形象突围,可他在大陆的投资经历立刻被贴上“亲中”标签。 辩论时还常被赖清德带进“统独”话题里,想反击又怕越描越黑,最后只能尴尬收场。 朱立伦的“中间路线”更惨,他想两边都讨好,结果变成谁都不满意,赖清德那种“立场鲜明”的打法,让朱的模糊变成了致命伤。 蓝营的另一大问题是“怕”,他们怕得罪人、怕丢票、怕说重话,马英九遇到敏感议题就喜欢模糊带过,看起来温和,其实在选民眼里就是“软”。 赖清德那种敢“硬到底”的形象,反而更有说服力,侯友宜在“九二共识”上的摇摆,也让选民一头雾水,你到底相信什么? 连蒋万安这种口碑不错的政治新星,在辩论中被问到“支不支持台独”,也被逼得一度语塞。 这时候,郑丽文成了个例外,她是蓝营里少有敢冲、敢讲的人,她的策略有两招,第一,不跟着赖清德玩“台独”话题,直接换场打。 她会讲高房价、青年失业、疫苗黑幕,用老百姓感受得到的事去拆民进党的招,第二,她风格直接,不兜圈子。 党内谁反对她,她也敢回击,认为“团结不是互相迁就,而是要立场一致”,这种不怕吵的态度,让她显得有“战斗力”,也暂时跳出了蓝营的“温吞病”。 不过,郑丽文的“能打”,其实也是衬托出其他人的“太弱”,她的存在,说明国民党并非没人有能力,而是整体策略没方向。 蓝营真正的问题,不在缺“嘴炮”,而在缺“信念”,太怕选票、太怕争议,结果谁都不像领袖,要想翻盘,国民党得动真格地重塑战略。 第一步,要找回自己的核心叙事,用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相信的语言,把经济民生和台湾安全连成一条线,让大家明白“和平”不是退让,而是让日子更好过。 第二步,要在表达上找到平衡,既能坚定立场,又能保持理性,别再让人觉得“温和等于软弱”。 如果还像现在这样畏畏缩缩、只会“应对”,不论换谁当候选人,结果都不会变,政治不是怕输,而是怕不敢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