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女科学家吴健雄回国,见到周总理后: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周总理顿了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09 01:04:02

1973年,女科学家吴健雄回国,见到周总理后: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周总理顿了一下,说:“随便说嘛,没有关系!”她咬着唇,声音都有点颤:“我在美国这些年,父母先后去世,我连他们的坟在哪里都不知道,一直放心里难受……” 这位在曼哈顿计划中解决过核裂变关键难题的科学家,没谈铀同位素分离技术,没说物理界的争议,反倒吐出了憋了大半辈子的委屈。   周总理听完她的话,沉默片刻后轻声解释,他早托人查过,她父母的坟茔因上海市政建设迁移,当时登报寻人无果才按无主坟处理,这番话让吴健雄紧绷的肩膀瞬间垮了下来。  谁能想到,这个被奥本海默称为“实验物理女王”的女人,这辈子最无力的不是错失诺贝尔奖,而是连父母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连祭拜的地方都找不到。 时间回到 1936 年,24 岁的吴健雄背着父亲吴仲裔准备的行囊,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 原本她考上了密歇根大学,可临行前听说那里不许女性走学生会大门,又偶然被伯克利分校的回旋加速器吸引 —— 那是能做最前沿原子核实验的宝贝仪器。 尽管伯克利物理系主任对女性有歧视,还是破格接纳了她。谁也没料到,这一去就是 37 年。 在伯克利的日子里,吴健雄穿着旗袍做实验,啃着中餐馆的饭菜攻难题。教她量子力学的是后来的 “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指导她论文的是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赛格瑞。 1944 年,她加入曼哈顿计划,解决了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难题,可父母的消息却越来越少。抗战爆发后,归国路断;后来中美对抗,连父亲 1957 年写信邀她回国,都因时局变动没能成行。 直到 1973 年,她才终于踏上故土,可双亲早已离世,胞弟也已被迫害致死,侄儿还背着 “反革命子女” 的身份在农村插队。 那次回国,吴健雄先回了江苏太仓浏河的老家,奶妈特意给她准备了小时候爱吃的芦粟。 她第一时间去了母校明德学校,那是父亲 1913 年创办的学堂,园子里那棵紫薇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她小时候总在树下读书玩耍。 看着教室里考试的学生,她和丈夫袁家骝轻手轻脚走过,生怕打扰孩子们。 从 1973 年起,吴健雄不顾高龄,先后五次回乡。她和袁家骝捐出 100 万美元设立科学讲座基金,在东南大学设奖学金奖励年轻物理学者。 对母校明德学校,他们更是倾尽心力:捐钱建计算机中心、实验楼和教工宿舍,设立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前后捐出了 500 多万元。 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格外简朴,袁家骝后来展示的旧睡裤,补丁都磨得发亮。 1997 年 2 月 14 日,吴健雄从美国给母校打去电话,说要出钱建一座现代化实验楼。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她最后的嘱托 ——3 天后,她因脑溢血不幸离世,享年 85 岁。 第二年春天,袁家骝带着吴健雄的骨灰回到太仓。明德学校的紫薇树已冠大如盖,就像当年守护她的童年那样,静静等候着游子归来。 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审定的墓地就建在树下,圆形瞻仰台、带切面的墓穴,还有一高一低的水柱,都藏着她毕生研究的 “宇称不守恒” 理论密码。黑色花岗岩墓碑前,鲜花常年不败。 这位曾站在世界物理之巅的科学家,终究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那棵老紫薇树,见证过她的童年欢笑,也接住了她落叶归根的深情。

0 阅读:36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