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李玲曾说:“我死了不要骨灰,不要墓地,也不要通知亲朋好友,就悄悄地拉到火葬场,烧成灰让火葬场随便处理了,如果火葬场不接就扔垃圾桶。” 这话听着刺耳,却道出了当代生死观的现实困境。在中国,每年近千万人死亡,墓地价格却比房价涨得还快。北京一块标准墓地的价格已经突破20万元,堪比市中心一平米房产。当最后的安身之所都成了奢侈品,普通人连死都死不起。 李玲的极端表态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丧葬制度的荒诞。我们一边喊着“厚养薄葬”,一边被传统习俗绑架。花圈、灵堂、追悼会,这些流程走下来,活人比死人更累。某地甚至出现过丧事花费超过生前医药费的案例,这到底是在尽孝还是在表演? 追思的本质被形式淹没。真正的怀念应该留在心里,而不是展示在排场上。西藏的天葬、沿海的树葬,这些传统做法告诉我们,回归自然才是生命的终极浪漫。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活着的人身上,或许是对逝者更好的告慰。 话说得痛快,现实却没那么简单。火葬场按规定必须由亲属签字处理骨灰,随便抛弃骨灰可能涉及违法。我们的社会还没准备好接受如此“洒脱”的告别方式。法律与习俗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李玲的言论引发思考:我们是否需要一场彻底的葬礼革命?上海推广的节地生态葬就是个好开头,占地面积缩小了四分之三,费用降低八成。让死亡变得简单环保,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告别方式。重要的是,活着时要活得明白,离开时也要走得坦然。生死大事,本该由自己做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