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中国空间站可不是“没消息”了,而是从“大张旗鼓搞建设”变成了“踏踏实实搞运营”。 好多人觉得没消息就是不行,这纯属想偏了。中国空间站建成一千多天,已经接待了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 之前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过报告,截至去年年底,空间站上已经实打实开展了181项科学实验,往上送了快2吨的科研物资,往下运回来近百种实验样品,光科学数据就攒了300多TB,这堆数据要是打印出来,得堆成小山了。 你想想,这些实验能是瞎糊弄的?国际上头一回在太空种出再生稻、头一回让人类胚胎干细胞变成造血细胞、头一回搞成冷原子干涉陀螺,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一”,要是没真东西,能搞出这些突破吗? 再说设施升级,天宫真不是建成了就搁那儿不动了,里头一直在变着法儿地添本事。 去年天舟八号对接之后,就开始搞扩建,原来的三舱结构要变成六舱的“太空港”,这可不是简单加几个房间,光是关键技术革新就有53项之多。 核心舱的太阳能帆板换成了第二代柔性的,展开面积有400平方米,发电功率能到120千瓦,这啥概念?相当于地面一个中型社区的用电量,以后不管是做实验还是航天员生活,再也不愁没电了。 还有那个再生生保系统,以前水氧闭合率85%就挺厉害,现在直接升到98%,也就是说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尿液,差不多都能变成能用的氧气和水,大大减少从地面运补给的麻烦,这技术比老早前的国际空间站先进多了。 那些说差距大的,怕是不知道国际空间站现在啥情况,那玩意儿都快30岁了,老化得厉害,漏气漏了五年都没彻底解决,现在全靠修修补补撑着,早就过了设计寿命。 而且它建的时候花了1600多亿美元,是咱们天宫的40倍还多,运营成本更是高得吓人。 咱天宫不一样,从头到脚都是自己造的,没看人脸色,成本控制得特别好,泄漏率还不到国际空间站的三分之一,设计寿命就有15年,以后还能通过维护延长,这后发优势可不是吹的。 为啥以前天天说空间站,现在提得少了?因为建设阶段全是大动作,发射核心舱、对接实验舱,每一步都是里程碑,自然新闻多。 现在进入运营期,是常态化运行,就像家里盖房子,打地基、起大梁的时候全村都来看热闹,等住进去过日子了,日常买菜做饭没人天天播报,但日子过得踏实不踏实自己心里清楚。 天宫现在就是这样,航天员在轨驻留、做实验、出舱维护,这些都是日常工作,虽然不是“大新闻”,但每一项都在推进科学进步。 去年航天员出舱还刷新了单次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舱外维修任务也完成了好几次,这些都是运营能力的体现,只是不那么张扬罢了。 而且天宫的本事还在不断变大,新增的凌霄号实验舱里有个20立方米的植物工厂,已经能在太空实现水稻全生命周期培育了,以后航天员在太空就能吃上新鲜大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机械臂也升级了,新的“天工”机器人臂定位精度能到5微米,比头发丝还细,80%的舱外维护都能自己干,不用航天员次次冒风险出舱。 还有那个AI管理系统“伏羲”,算力顶1000台地面服务器,能自己诊断故障、做决策,比人工反应快多了,这些升级不是摆样子,全是为了更好地做科研、保安全,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更值得说的是,天宫可不是关起门自己玩,已经有28个国家申请合作,17个项目入选了首批国际实验计划,欧盟的冷原子钟、日本的黑洞探测器都要上咱们这儿来做实验。 这要是技术不行、设施落后,能有这么多国家找上门来?国际空间站当年可没给咱们平等的机会,现在咱们自己建好了,反而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这格局和实力还用说吗? 以后还有商业载荷区,民营企业的制药设备、高校的3D生物打印项目都能上太空,说不定将来咱们普通人也能有机会去太空转转,票价可能就国际空间站的三分之一。 还有个大家伙在路上呢,就是巡天空间望远镜,跟一辆大客车那么大,立起来有三层楼高,口径2米,跟哈勃望远镜差不多,但视场比哈勃大350倍。 哈勃望远镜看宇宙只能看到一小片,好比在山上只能看见一只羊,咱们的巡天能一下子看见几千只,还一样清楚。 这望远镜平时跟空间站共轨飞行,需要修了、补燃料了,就能对接过来,多方便。等它上天,研究暗物质、星系演化这些大问题就有了利器,到时候咱们在太空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只会更重。 所以说,别觉得没消息就是不行,咱们中国人做事向来是闷声干大事,建设的时候大张旗鼓是让大家知道国家有这实力,现在踏踏实实运营是要真刀真枪出成果。 跟国际空间站比,咱们不拼大小拼技术,不拼排场拼实效,这才是真真切切的进步。 那些说差距大的,不妨多看看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就知道天宫到底行不行了,咱们这哪是没脸提,是好戏还在后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