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称,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原本是在 2030 年前完成。但在第 75 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曾公布中国将在 2028 年进行载人登月,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不过从中国官方最新表态来看,他们还是保持着既定的节奏,反复强调“锚定2030年前实现登月”这个目标,显得特别稳当。 先说说国际上猜 2028 年登月的由来,他们其实是看了 2024 年 11 月的消息,说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了。 有人算了笔账,当年空间站核心舱从初样完成到发射不到 3 年,嫦娥五号从初样到具备发射条件也用了三年左右,按这速度,2024 年进初样,2028 年还真有可能成。 但这些外国机构忘了,中国航天的研制流程比钟表齿轮还严,哪能光看单一阶段算时间。 就像盖大楼,初样阶段好比搭出样板间,还得经过反复测试、修改,才能进入正样阶段批量生产,最后还要做全套的地面试验,这每一步都得花功夫,少一步都可能出大问题。 登月要用的那些家伙事儿,哪一样不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梦舟载人飞船得能扛住地月往返的极端温差,2025 年刚做完零高度逃逸试验,这试验是啥? 就是万一火箭发射时出问题,飞船能带着航天员瞬间逃生,这必须反复试到万无一失。揽月着陆器更关键,要在月球上软着陆,还得能从月面起飞,2025 年才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还有登月服,月球表面白天能到 127℃,晚上能降到 - 183℃,还得防宇宙辐射,这衣服的材料和设计都得一点点打磨。 这些东西现在还在初样阶段,要变成能实际用的正样产品,没个两三年根本下不来,算下来 2030 年前刚好能衔接上,提前到 2028 年,等于逼着工程队抢工期,航天工程里最忌讳的就是抢工期。 有人可能觉得,咱们嫦娥五号、六号都能从月球带货回来了,载人登月还远吗?这话没说错,但无人探测和载人探测差着十万八千里。 嫦娥五号 2020 年带回来 1731 克月壤,嫦娥六号 2024 年从月球背面带回来 1935.3 克样品,这些成果确实了不起,科学家还从样品里发现了 42.5 亿年前的岩石颗粒,推翻了月球磁场早期就停止的老说法。 但这些都是无人任务,就算出点小问题,损失的是设备;可载人任务不一样,上面是活生生的航天员,必须把所有风险都想到前面。 就像当年神舟飞船,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行,光无人飞船就发了好几艘,就是为了摸清规律。现在载人登月,要突破载人地月往返、月面驻留这些技术,每一项都得用无人试验打基础,急不来。 再说官方反复强调 “2030 年前”,不是没底气,恰恰是底气太足了才敢稳。2025 年 10 月神舟二十一号发布会上,发言人张静波说得很实在,后续还有不少新技术要验证,工作量大、风险高。 这话是大实话,航天工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一开始说 2025 年登月,结果 SLS 火箭进度一拖再拖,现在也没个准信,前段时间美国的月球着陆器还刚着陆就翻倒了,这就是急于求成的教训。 咱们中国航天从来不吃这亏,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空间站建设,哪一个不是按既定节奏来,说什么时候成就能什么时候成,从来不给自己定虚头巴脑的目标。 还有个关键,咱们的探月工程是一步步规划好的 “接力赛”,不是 “冲刺跑”。从嫦娥一号绕月,到嫦娥三号、四号着陆,再到嫦娥五号、六号采样返回,这 “绕、落、回” 三步走走了十几年,现在才进入载人登月的阶段。 接下来还要建月球科研试验站,这是个长远计划,载人登月只是其中一步。要是为了抢 2028 年这个时间点,打乱整个探月工程的节奏,反而得不偿失。 可能有人会问,能早点登月不是更提气吗?这话没错,但提气得建立在靠谱的基础上。咱们中国航天最让人放心的就是 “稳”,这种稳是靠无数数据和试验堆出来的。 长征十号的发动机已经试了上百次,嫦娥系列任务发了六艘,每一次任务都为载人登月攒经验。 2025 年 4 月,科学家还通过嫦娥五号、六号的样品研究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火山活动规律,这都是为航天员选着陆点、做月面科考打基础。 这些准备工作做足了,2030 年前登月才能顺理成章,既能保证航天员安全,又能完成科学任务,这才是真本事。 所以说,别被外面的猜测带偏了,官方强调 “锚定 2030 年前实现登月”,不是保守,是负责任,是对航天员生命负责,也是对国家航天事业负责。 这种稳当劲儿,才是中国航天最让人信赖的地方。咱们就等着,到了 2030 年前的某一天,肯定能看到中国航天员踏上月球,那句 “我已着陆月球,感觉良好”,一定会听得咱们心潮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