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借,一个敢给!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款 250 万,表哥二话不说,直接掏钱,最后2022 年,表哥因持有表弟公司的股份成为广州首富,而表弟早就登上过中国首富。 1995年,深圳一套三居室的房价大约是25万,王传福为了创业找表哥吕向阳借钱,张口就是250万,相当于十套房子的价格,吕向阳当时在深圳做房地产生意,手头确实有些积蓄,但这笔钱也不是小数目。 王传福小时候家里条件很困难,13岁那年父亲去世,15岁时母亲也因为过度操劳离开了,家里八个孩子,全靠大哥王传方打零工养活,大嫂张菊秀甚至把自己的嫁妆都卖了,就为了让他能继续读书。 好在王传福争气,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后来又读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研究院工作,26岁就当上了301所的副主任,在同事里算是很突出的,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了一家电池公司,把他派去当总经理。 在深圳待了两年,王传福对电池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发现充电电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日本的三洋、索尼垄断了市场,利润相当可观,但这个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光是买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就要上千万。 王传福拿着商业计划书去香港找投资机构,跑了好几家都被拒绝了,对方觉得一个内地研究员想要挑战日本电池巨头,这事儿听起来就不靠谱,没办法,他只能找表哥吕向阳试试。 吕向阳比王传福大几岁,早年在银行工作,后来辞职做起了房地产开发,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知根知底。吕向阳看完商业计划书,觉得王传福这个人靠谱,技术底子也扎实,就答应了。 比亚迪最开始就是在布吉镇一个旧厂房里起步的,买不起自动化设备,王传福就雇了大量工人,把生产线拆分成几十道工序,每个人负责一个环节,这种“人海战术”虽然看起来原始,但成本控制得很好,一块电池的生产成本只有日本厂商的七分之一。 靠着价格优势,比亚迪拿到了第一批订单,到1997年,公司就开始盈利了,2000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吕向阳持有的股份价值已经翻了几十倍。 2003年,电池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时,王传福突然宣布要收购秦川汽车厂,进军汽车行业,这个决定让董事会炸了锅,大家觉得他是在冒险,但王传福坚持己见,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趋势,而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有优势。 接下来几年,比亚迪投入大量资金搞研发,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技术,都是那个时期一点点攻克的,虽然过程艰难,但到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第一款插电混动车型F3DM。 吕向阳的眼光同样独到。2005年,他去四川甘孜州考察,发现那里有个甲基卡锂矿,当时锂矿并不受关注,碳酸锂的价格每吨才四万多,但吕向阳判断新能源汽车如果普及,锂资源肯定会紧俏,于是拿下了开采权。 这个判断在十几年后得到了验证,2021年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碳酸锂价格一路飙升到每吨47万,吕向阳控制的矿产资源,价值翻了不知道多少倍。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6万辆,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这一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吕向阳夫妇以1250亿身家排名广州首富,王传福的财富也达到177亿美元,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排第11位。 “这才是真正的天使投资啊!表哥这250万眼光太毒了,比现在那些精算半天的风投厉害多了,直接翻了五万倍,羡慕哭了,所以说有时候发财真的要靠命里带。” “重点不是借钱,是借给谁。表弟本身就是高材生,又在电池行业干到了总经理,这是有真本事的,不是瞎创业,表哥肯定也是看中了这点才敢投,这叫慧眼识珠。” “1995年的250万,我的天,在深圳买十套房,现在也是亿万富翁了,但人家选择了投给一个人,结果成了千亿富翁,这告诉我们,核心优质资产比房产更升值。” “27年啊,多少人在股票涨个几倍几十倍就卖了,他能一直持有,这定力才是成为首富的底层逻辑。” “王传福的童年太苦了,真是寒门出贵子,自己争气加上家人支持,才有了后来的一切。所以现在的挫折算什么,看看人家的经历,满满的正能量。” “人肉生产线降低成本,这思路清奇,但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也说明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有时候不一定非要最先进的设备,因地制宜也能杀出条路。” “当年收购秦川汽车,所有人都反对,就王传福坚持,现在回头看,这战略眼光太超前了,押对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最大的风口,所以说企业家有时候就得有那种偏执劲。” “表哥吕向阳也是高人!不光会投人,自己还会布局产业链,05年就去挖锂矿了,这哪是投资,简直是下棋,提前十几年布子,这两兄弟是强强联合。” 在这个传奇故事里,是王传福的“技术”更重要,还是吕向阳的“眼光”和“信任”更关键?如果你穿越回1995年,你会选择跟着王传福创业,还是学吕向阳投资他?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界面新闻《投资250万赚了5万倍,王传福表哥“闷声发大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