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贸易战,让那么多假盟友“原形毕露”!美国一施压,欧洲扛不住了,非洲收了中国超10000多公里铁路的基建大礼,都换不来关键时刻的一句公道话! 先说说欧洲的处境,最典型的就是中欧电动汽车关税争端的反转。2023 年 9 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紧接着就开出了 19.9% 到 38.1% 的高额关税,之后虽有微调,但依然维持在高位。 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影子 —— 当时美国正全力推行本土电动车产业保护政策,不断向欧盟施压,要求其同步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口。 可这场关税战没打多久,欧洲内部就先扛不住了。德国宝马、大众这些车企急得跳脚,因为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要是中国反制加征关税,损失可就大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力摆在那,单纯加征关税根本挡不住,反而让欧洲消费者买不到性价比高的车,市场怨声载道。 到了 2025 年 4 月,欧盟终于松口,宣布和中国达成共识,用 “动态最低价格” 机制替代高额关税,把价格线定在 3.5 万到 4 万欧元,刚好是欧洲本土电动车的主流定价区间。这看似双赢的妥协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对美国压力的屈从,所谓的 “欧洲立场” 在关税大棒面前不堪一击。 再看非洲,情况更让人唏嘘。这些年中国在非洲修的铁路早就超过了 10000 公里,从半个多世纪前建成的坦赞铁路,到近年开通的蒙内铁路、亚吉铁路,每一条都是实打实的 “发展大礼”。 就说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卡皮里姆波希,1800 多公里的线路穿越平原、峡谷和原始森林,当年中国派出 5 万多人次工程技术人员,硬生生在被西方断言 “不可能建成” 的地方修通了铁路。 这条铁路曾承担赞比亚 80% 以上铜矿石的出口运输,沿线崛起了几十个新兴城镇,被当地称为 “自由之路”。 可到了贸易战关键节点,需要非洲国家发声的时候,这些实惠仿佛都成了过眼云烟。2024 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美国提议对所谓 “非市场导向” 的国家加征额外关税,矛头直指中国。按理说,中国援建的铁路让非洲多个国家的物流成本降低了 30% 以上,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非洲国家本该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但最终投票时,大多数非洲国家要么弃权,要么干脆跟着美国投了赞成票,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公开反对这项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提议。要知道,仅蒙内铁路开通后,肯尼亚的 GDP 就因此增长了 1.5 个百分点,这样的实惠都换不来关键时刻的支持,实在让人寒心。 其实欧洲和非洲的选择也能找到缘由。欧洲不少国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经济上又受美国市场牵制,美国一施压,企业界的游说加上政治上的顾虑,很容易就选择妥协。非洲国家则面临着美国的援助威胁,不少国家每年能拿到美国的粮食援助和发展资金,一旦公开和美国唱反调,担心会被断供。 但这种短视的选择,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欧洲妥协后,虽然暂时缓和了和美国的关系,却失去了和中国深化合作的主动权;非洲放弃发声,不仅让中国寒心,也让自己失去了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贸易战就像一场考验,把利益至上的本质暴露得淋漓尽致。那些平时说着 “伙伴关系”“友谊长存” 的国家,在真正的压力面前,最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眼前利益。 而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看得很清楚,与其依赖所谓的 “盟友”,不如扎扎实实地发展自身实力,同时和那些真正愿意平等合作的国家深化关系。毕竟,靠利益维系的关系终究脆弱,只有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才能经得住风浪的考验。 信息来源:同花顺关于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和解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