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围在市政厅门口,争吵声里夹着愤怒与无奈,火光映着夜里的雪。 乌兰巴托远处的矿车往返着,账本上的数字在不断滚动着;街头的抗议声,印出政坛内斗:经济倚重矿产、外交方针反复不定,加上不断的自然灾害,国家的根基在慢慢被掏空。 蒙古的经济,大部分靠矿产出口,“资源富国”被外界挂在嘴边。可矿石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波动,财政就像坐过山车。 再加上牧业,这是蒙古的根,自极端天气频发后,一夜之间能让成千上万只牲畜死于雪灾,牧民口袋里本来就薄,现在更加穷困。 一位出租车的小伙子形容眼下:“孩子上学的钱都紧,换个热水器得掰着手指头算。”这句国家的“富”没传到家门口的话,让人大吃一惊。 蒙古是半总统制的政治架构,两个权力中枢互相牵制,总统和政府在关键时刻不同频,重要决策常被扯皮拖延。 议员的特权被称为“隐形的保护伞”,普通人看见豪车和富豪奢侈生活的照片时,怒火就被点燃了。 外交上蒙古走“第三邻国战略”,想在中、俄之外再拉几条合作线,避免被任何一边卡住。过去几年,几个重量级项目为此反复退步。 俄罗斯曾提议天然气管道穿越蒙古,却被从国家规划里剔除;与中国的矿产合作,审批和政策不稳始终没成功,政策多变的结果使项目连续受阻。 蒙古并不缺资源,也不缺战略位置。地理位置夹在中俄之间,是连通两大市场的桥梁,但长期利益需要稳定的制度来保证、政策连贯和执行力,都需要定下一个不变的规矩。 每当外资进入或重大项目出现,国内政治气氛一紧,蒙古政策又开始摇摆,这使经济单一和政治视野短期性,一起勒紧了国家的脖子。国际伙伴提供资金和经验时,但最后的决定和执行必须由蒙古人民和政府来承担。 蒙古要吸引长期投资,需要先建立可预测的政策环境,让外方能够放心地把项目留在这里。 就像乌兰巴托夜里的火光,照出城市与矿山之间的巨大断层,让人深思…… 推荐 热点 关注 @今日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