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1月5日发布,湖南一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时,突然就哭了!原来,这名男孩写作文,怀念去世奶奶,文字里藏着戳心的思念,老师被感动到热泪盈眶,特别是最后一句:“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她把这篇作文分享给同学们,被人民日报转发点赞!网友:文字藏着真心的爱! (信源:人民日报视频) 那天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堆满作文本的办公桌上。李老师本来按部就班地批改,看到小宇(化名)的作文时,起初只是觉得字迹比平时工整了些。 开头他写 “奶奶的手很粗糙,却总把糖藏在手心给我”,寥寥一句,让李老师想起自己的外婆,嘴角不自觉弯了弯。 可越往下读,她的心就越沉。 小宇写奶奶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在厨房煮他爱吃的红糖鸡蛋,“蛋壳剥得干干净净,蛋白上没有一点裂缝”。 写周末陪奶奶去菜市场,奶奶总把最重的菜篮子拎在自己手里,却让他牵着衣角走在里面。 还写去年冬天,奶奶住院时,他偷偷把画的 “奶奶和我” 塞到枕头下,奶奶笑着说 “等我好了,就贴在冰箱上”。 作文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细碎的日常。 直到后半段,笔调突然变得沉重:“奶奶走的那天,天上飘着小雨,爸爸抱着我,说奶奶去了很远的地方。我问爸爸,很远是多远?爸爸说,是隔着一层土的距离。” 最后那句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没有感叹号,只有一个小小的句号,却像一块石头,重重砸在李老师心上。 她放下红笔,想起小宇最近的样子:以前总爱围着老师问东问西,这两个月却变得安静,课间要么坐在座位上画画,要么趴在窗边发呆。 有次午餐时,食堂做了红烧肉,小宇盯着肉看了很久,小声问 “老师,奶奶以前也给我做这个,我还能再吃到吗”,当时她只以为是孩子想家,现在才明白,那是藏在心里的思念。 第二天上课,李老师特意拿着小宇的作文本,轻声问他:“可以把你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吗?老师觉得,奶奶一定很想让大家知道,她有多爱你。” 小宇起初有些犹豫,攥着衣角低头不语,直到李老师蹲下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才慢慢站起来,声音有些哽咽,却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全文。 教室里特别安静,有几个同学悄悄抹眼泪。读完后,后排的女孩举手说:“小宇,我奶奶也会给我煮鸡蛋,以后你可以跟我一起吃。” 还有男孩说:“周末我带你去公园,我爷爷会放风筝,就像你奶奶陪你一样。” 小宇看着同学们,眼眶红了,却第一次露出了两个月来的笑容。 李老师把这篇作文和课堂上的故事,随手发在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上,配文 “最真挚的思念,藏在最朴素的文字里”。 让她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天,这条内容就被转发了上万次,连人民日报都转载点赞,配文 “孩子的文字,是不加修饰的真心,是最动人的爱”。 网友们的评论挤满了评论区:“看哭了,我奶奶走的时候,我也总觉得她只是隔着一层土,还能听见我说话”。 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写作文给去世的爷爷,老师也像这样鼓励我,现在每次看到那篇作文,都觉得爷爷还在身边”。 还有教育工作者说:“孩子的情感需要被看见,李老师的做法太温暖了,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这里给大家科普个小知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6-12 岁的孩子表达悲伤和思念时,往往不会直接说 “我难过”,而是通过回忆具体的生活细节来传递情感 —— 比如记得亲人做过的饭菜、说过的话、一起做的事。 这些细碎的描写,其实是孩子在努力留住与亲人有关的记忆,也是他们消化悲伤的一种方式。 李老师没有忽视这份情感,反而鼓励孩子表达,正是保护了这份珍贵的思念。 后来,李老师还特意找小宇聊了聊,告诉他:“想奶奶的时候,就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或者画成画,奶奶一定能看见。” 小宇点点头,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里面画满了他和奶奶的日常:有奶奶教他系鞋带的,有奶奶陪他看星星的,最后一页写着 “奶奶,我今天又吃到红糖鸡蛋了,和你做的一样甜”。 其实,最动人的文字从来不是辞藻堆砌,而是藏在细节里的真心。 小宇的作文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用一句 “薄薄的土”,道尽了孩子对奶奶的思念;李老师的做法也没有轰轰烈烈,却用一次鼓励、一次倾听,温暖了一颗受伤的小小心灵。 你有没有过用文字或画画表达思念的经历?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爱,你还记得吗?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让这份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