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看穿”美国航母!他拿800万奖金转身全捐,背后是30年死磕

炎左吖吖 2025-11-08 14:12:59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2018年,刘永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奖励800万元,没想到他却转身就捐给了母校,着实让人敬畏! 2018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82岁的刘永坦攥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几分钟前,主持人刚念完他“破解雷达盲区、盯住美国航母”的贡献,下一秒他就直起腰:“800万奖金,全捐给母校。”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可了解他的人都懂这位搞了一辈子雷达的老人,从没想过把荣誉或钱攥在自己手里。 70年代末的中国海军,有个挥之不去的焦虑。 每当美国航母编队贴着海面航行,雷达屏幕上的信号就像被揉皱的纸,要么模糊成一片噪点,要么干脆“消失”。 这不是设备老化,是传统雷达的“天生缺陷”。 地球曲率会把远处海面目标“藏”在地平线以下,海洋杂波又会淹没微弱的舰艇信号。 国外专家早就下了结论:“超低空、海洋环境下的目标,雷达根本抓不住。” 可美国航母偏要钻这个空子。 1980年,一艘“尼米兹”级航母抵近中国沿海,传统雷达全程“失明”,气得当时的海军司令拍着桌子骂:“我们得有自己的‘火眼金睛’!” 这一年,刘永坦刚从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回来。 他在英国搞过民用遥感雷达,解决了海洋监测的杂波问题,可回国后看到中国雷达的短板,他坐不住了:“国家需要能看穿盲区的雷达,我得做。” 1982年,刘永坦的新体制雷达预研项目获批。 他带着6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挤在哈工大一间10平米的实验室里画图纸。 没人教过他们怎么搞“新体制雷达”,没有论文参考,没有经验借鉴,甚至连“杂波抑制”的理论框架都要自己搭。 团队的桌子底下堆着成箱的磁带,里面是录制的海洋杂波数据实。 验室的灯熬红了无数次,他们用计算器算到手指发肿,终于在1986年摸到了关键。 用“合成孔径”技术把雷达的“视力”提高10倍! 可理论突破只是第一步。 1986年,刘永坦主动要求建实验站,要在海边测真实数据。 他们在山东威海找了个废弃疗养院,搭起天线,租了渔船当移动基站。 夏天天线被晒得发烫,塑料外壳都变了形。 冬天海风刮得人站不稳,刘永坦的腰椎就是那时候累坏的。 后来,躺在病床上,他还拿着笔记本改算法,说:“躺着也能想问题,总比闲着强。” 1989年,实验站的雷达第一次“抓住”了超视距目标。 团队欢呼着抱在一起,刘永坦却沉默:“这才哪到哪?得让它能稳定探测航母。” 1990年,新体制雷达通过国家级鉴定,结论是“国际领先”。 可刘永坦没停,他要把它变成能上战场的装备。 1997年,项目转成工程化研发,哈工大联合航天科工、电子科技集团组成“国家队”。 这时候刘永坦已经50多岁,却坚持跟团队一起驻实验场。 2011年,中国第一款全天时、全天候的新型雷达问世! 它能看穿300公里内的海洋杂波,连美国航母的隐身涂层都骗不过它。 2015年,这项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获奖时,有人问刘永坦:“800万够买北京三环的房子,留着多好?” 他笑着摇头:“我这辈子有吃有穿就够了。钱要花在能长出更多‘雷达人’的地方。 ”他把奖金全捐给哈工大,设了“永瑞基金”。 现在的刘永坦,84岁了还在实验室。 刘永坦的雷达,能看穿海洋的迷雾,而他的选择,是能看穿功利的迷雾。 从1982年到2018年,三十年里,他没拿过一分钱专利费,没炒过一股股票,连获奖的奖金都捐了! 如今,哈工大的雷达专业成了热门,基金资助的学生里,已经有三个拿到了国家级奖项。 刘永坦看着他们,像看到当年的自己:“我们这代人吃的苦,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不用再吃。” 主要信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人民政协报报道哈工大刘永坦院士用雷达守护每一寸蓝色国土)

0 阅读:142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