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上写着中国,就不买!”日本女孩在接受街头采访时这样说道,采访者接着建议她看

怪兽瞎蹦跶了 2025-11-08 12:22:50

“包装上写着中国,就不买!”日本女孩在接受街头采访时这样说道,采访者接着建议她看看自己的衣服产自哪里?她查看标签后才发现产自中国。 “只要包装上写着‘中国’,我就绝对不买!” 日本街头的一场采访中,女孩言之凿凿的表态,本以为是对 “日本制造” 的坚定拥护,没曾想采访者一句 “能看看你的衣服产地吗”,让这场 “抵制” 秒变大型打脸现场。 女孩愣了愣,翻开衣领标签,“中国制造” 四个小字清清楚楚,瞬间红了脸,对着镜头尴尬道歉 ,这反转来得又快又脆,让人忍俊不禁。 无独有偶,另一档日本综艺里也上演过类似戏码,一位坚决抵制中国货的阿姨,言之凿凿地宣称 “从不碰中国产的东西”,结果被主持人要求查看衣物商标时,发现自己身上穿的正是中国制造,瞬间语塞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这两幕看似搞笑的场景却戳破了一个真相,很多日本民众对中国货的偏见,早已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有专家做过一场有意思的测评,结果让人意外,日本人的生活里,早已被中国产的产品 “包围”,小到身上穿的衣物、贴身内衣,家里用的空调、DVD、吸尘器,大到办公用的文具、户外用的工具,甚至连丧葬用的棺材、墓碑,不少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也就是说即便有人嘴上喊着 “抵制中国货”,实际上却早已离不开这些性价比超高的产品,这种 “言行不一” 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硬实力。 其实日本民众对中国货的偏见,根源在于长期被吹捧的 “日本制造神话”,曾几何时“日本制造” 意味着精密、耐用、高品质,成为不少人追捧的对象,可这些年这层神话的外衣,却被接二连三的造假丑闻撕得粉碎。 前不久日本机械零件制造商椿中岛被曝光造假,由于自家工厂产量跟不上订单需求,便低价采购中国产的轴承钢球,换上日本本土工厂的包装和标签,摇身一变成 “日本国产货” 卖给客户,以此牟取高额利润。 而这并非个例早有神户制钢所长年累月篡改铜铝产品检验数据,把不合格产品当成合格产品售卖,斯巴鲁工厂用未经过资格认证的工人做新车质检,一干就是三十年,三菱综合材料、东丽、西铁城等知名企业,也陆续曝出数据造假、篡改零部件产地的问题。 这些造假行为覆盖了精密制造、汽车、化工、建筑等多个关键行业,有的甚至持续了几十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日本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应对价格战,在技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只能靠造假蒙混过关,另一方面日本供应商与主机厂之间绑定过深,更换合作方成本极高,即便知道对方造假,也往往选择互相包庇。 造假企业出事后,大多只是开个新闻发布会鞠躬道歉,很少受到实质性的重罚,除了高田公司因气囊问题破产,其他企业基本只是形象受损,客户并未大量流失,造假的代价实在太低。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日本民众嘴上对中国货的嫌弃,一边是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持续渗透,如今连最难突破的汽车领域,都迎来了新的突破,日本汽车市场长期被本土品牌垄断,海外品牌的市场份额常年不到一成,尤其是当地特有的 K-car 小车,因适配狭窄道路和有限停车位,占了全国汽车销量的近四成,这个市场有着严格的尺寸限制,海外品牌此前都觉得难啃没人愿意涉足。 可比亚迪偏要挑战这个壁垒,早在 2005 年就通过电动大巴进入日本市场,如今已占据当地电动大巴 70% 以上的份额,2022 年进军乘用车市场后,推出的多款车型销量不俗,海狮更是闯进日本进口车销量前十,最近的东京车展上,比亚迪又发布了专门为日本市场设计的纯电 K-car,配置和价格都极具竞争力,连铃木社长都直言,比亚迪是 “巨大的威胁”。 从街头采访的尴尬打脸,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中国货,再到汽车市场的强势突破,我们能清晰看到中国制造在日本社会的真实力量,所谓 “抵制”,更多是源于刻板印象的偏见,而现实中中国制造早已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和持续的技术升级,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背后是 “世界工厂” 多年积累的硬实力,是产业链完整的支撑,更是中国企业不断创新的结果。 (信息来源:韦观pro)

0 阅读:0
怪兽瞎蹦跶了

怪兽瞎蹦跶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