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向翁帆发出了邀请函!根据最新消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已向翁帆发出访问学者邀请,期限为两年,并提供全额资助。 这一消息传开后,学界和公众都把目光投向翁帆的学术背景——她的资质早被行业认可。 2025年11月,丘吉尔学院的邀请函递到翁帆手中,两年期限,全额资助覆盖学费、住宿。她很快回应接受,计划2026年赴英,延续博士期间的研究脉络。这不是临时起意,是2019年读博时就规划的交流项目,先生杨振宁生前也点头支持。 翁帆的学术底子里有“笨功夫”——2011年考进清华建筑学院,一读就是八年,2019年拿到建筑历史博士学位。研究方向锁定西方建筑史,重点是英国乔治时代的建筑风格演变。读博期间写了7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登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这样的顶刊上。这次去剑桥,她要做三件事:开系列讲座《冷战时期的科学交流:一位华人物理学家的视角》,整理清华高等研究院的老史料,继续撰写《梁思成与清华建筑系》的书稿。丘吉尔学院的邀请标准里,“研究计划的延续性”占了大比重,翁帆的方案刚好踩中这点。 为什么剑桥会选翁帆做访问学者? ① 学术成果够硬——7篇核心论文+清华博士学位,放在建筑史领域,算是青年学者里的“第一梯队”; ② 研究方向对味——剑桥Churchill College主打跨学科研究,翁帆的“建筑史+科学交流史”视角刚好填补空白; ③ 计划够扎实——不是去“镀金”,是把博士期间的课题延续下去,甚至连先生生前的建议都融了进去。 翁帆这几年总被贴上“杨振宁遗孀”的标签,但这次剑桥邀请把“学者翁帆”推到了台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在意的是“公平”——有没有靠关系?有没有走捷径?可看她的经历:清华八年读博,一篇一篇写论文,研究计划做了三年,这些都是“硬指标”。就像邻居家的孩子,熬了多年终于考上名校,你没法说她是“碰运气”。反而这种“靠自己”的劲儿,让很多人觉得“踏实”——不管身份如何,有真本事就能拿到机会。 有网友留言“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传承,用学术延续他的精神”,也有人质疑“无编制讲师怎么能拿剑桥邀请”。其实质疑的背后,是大家对“学术门槛”的在意——怕有人走后门,怕真本事的人被埋没。但翁帆的论文列表就摆在那儿,每一篇都有刊号,每一段摘要都写着她的研究内容,这些不会说谎。 要我说,翁帆这步走得挺聪明——没有去争什么“编制”,而是用研究成果说话。剑桥的邀请不是“面子”,是“里子”——学院要看的是你能带来什么研究,不是你有什么身份。她用八年的学术积累,把“遗孀”的标签慢慢换成了“学者”,这种“靠自己”的态度,比任何头衔都管用。 你觉得翁帆的剑桥之行,能给建筑史研究带来什么新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