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矛盾之所以难以调和,是因为双方都清楚一个事实:中国是唯一可能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国家,而美国则是唯一有能力遏制中国崛起的对手。 这一点,几乎贯穿在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2025年10月26日,一架美军MH-60R直升机和一架F/A-18战斗机在南海先后坠海,美方称是技术问题,但时间点过于微妙。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谴责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武力展示。南海从来不只是地理坐标,它更像是中美关系的试温计,只要出现一点异常,外界都会解读为两国战略意图的交锋。 不过,比空中坠落更复杂的,是政治上的态度反转,两天后,10月28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继续禁止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参与新项目。 与此同时,另一场谈判正在吉隆坡落幕,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中方代表签下框架协议,同意在部分商品上降低关税,并暂停部分出口管制,为中美经贸关系释放出暂时的缓和信号。 一个月内,美方既谈合作,又加封锁,这种前后矛盾,正说明美国内部在利益和安全之间难以取得平衡。 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立刻推动“芯片联盟”,打算封锁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华为在被列入实体清单后遭遇全球芯片断供,曾一度陷入困境。 可中国的科技企业并没有被压垮,反而在压力下重整步伐,国内芯片产业快速扩张,新公司接连成立,在中端制程领域逐步站稳脚跟,美国原本想以技术封锁牵制中国,但这场较量的结果让它发现,限制并未奏效,中国科技发展的自主性与韧性正在增强。 而真正让两国交锋进入全面化的,还是2018年的贸易战,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金额超过五千亿美元,美方试图用经济层面的打击方式,让中国的增长速度放缓。 可结果却事与愿违,中国制造经受住冲击,企业开始重新布局供应链,有的转向东南亚,有的转向国内市场。短期的困难没有拖垮中国经济,反而推动了产业升级,一场原本意在“勒紧中国”的经济战,意外逼出了一条自我强化的路。 从贸易到科技,再到军事和外交,这些事件层层叠加,勾勒出中美关系的真实结构,中国在崛起之路上不断突破,美国则在防守与合作之间来回拉扯。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经济竞争对手,更是一个可能在全球格局上重新定义力量分配的关键变量;而中国也明白,美国仍是唯一能在制度和科技层面对其形成压力的国家,两国之间无法彻底脱钩,却也无法轻易信任。 过去几年可以看到,中国的应对越来越沉稳,从被动防守到战略布局,从单一应付关税冲击到多领域同步推进,节奏更有掌控。 而美国虽然仍占据着制度和科技的先发优势,却在内部不断陷入政策拉扯。 两国实力的消长其实早已在悄然展开,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多年,科技创新不再仅是追赶者的角色。如今的中美博弈,真正能赢得未来的那一方,不一定动作最快,却一定是应变最稳、路线最清的那一个。

